首页 >> 正文
甘肃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纪实
2017年10月12日
来源: 甘肃日报
【字号: 】【打印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习近平

    在“朋友圈”晒获得感和幸福感,是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孩子上学了要晒,找到工作了要晒,单位涨工资了要晒,搬新房了要晒,买新车了要晒……

    晒出的是个人的感受,反映的却是群众的需求,折射的则是一个国家的民生。

    (一)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告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注重民生、保障民生,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一枝一叶总关情。2013年2月4日,在兰州五泉菜市场,习近平总书记详细询问蔬菜价格,察看市场供应。

    甘肃,受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限制,群众生活特别是农村群众生活水平与全国相比存在不小差距。

    保障民生,是职责,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底线。

    改善民生,是目标,也是实现人民福祉的一个动态过程。

    定西,是甘肃省中部地区的代表,十年九旱,水资源极度匮乏。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上个世纪50年代,甘肃省提出的引洮河水到中部地区的设想,由于种种困难,引洮工程“两上两下”。

    半世纪的渴望,半世纪的心血。2006年11月22日,甘肃历史上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引洮工程再次“上马”。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渭源县上湾乡,实地考察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建设情况,并叮嘱说:“民生为上、治水为要,要尊重科学、审慎决策、精心施工,把这项惠及甘肃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圆梦工程、民生工程切实搞好,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

    2014年8月6日,甘肃人民翘首期盼了半个多世纪的“圆梦工程”——引洮供水工程,宣告一期工程正式运行。

    从这一天起,引洮一期工程正式通水。甘甜的洮河水穿山跨河,哗哗流向干渴了千百年的定西、白银和兰州的7个国家扶贫重点县区。陇中大地,无数人为之激动万分、为之欢呼雀跃。受益人口最多的定西市,特意将当地一个广场重新命名为“圆梦广场”,并树起了一座“引洮圆梦纪念碑”。

    也是从这一天起,引洮二期工程开工建设。清冽的洮河水将一路前行,惠及平凉、天水等干旱地区,更多的人将迎来“有水的生活”。

    引洮工程全部建成后,受益区将扩大到11个国家扶贫重点县区,受益人口将达到425万,相当于甘肃总人口的六分之一。

    (二)

    一杯水、一盏灯、一段路、一间房……凡是老百姓关心的就是民生。甘肃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努力补齐民生短板。

    出行更加便捷,道路越走越宽。

    ——5年来,甘肃新增公路通车里程1.9万公里,实现省际主要通道和市州政府所在地通高速公路、县城通二级以上公路,农村通沥青(水泥)路5.1万公里。

    ——新增铁路运营里程1592公里,兰新高铁开通运行,宝兰客专建成运营,甘肃进入高铁时代。兰渝铁路沿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北上西去,架起了我国西部地区的第一条南北向的纵向大动脉,打开了向南出海的大通道,实现西南与西北、东南亚与中亚、“一带”与“一路”三大联通。

    ——民航机场达到8个,年客运量突破1200万人次。

    教室更加明亮,教育更加公平。

    如今,华池县五蛟乡杜右手村农民杜振山,除了在家干农活,还多了一项工作——接送孙女杜雅馨上村幼儿园。2014年,杜右手村办起幼儿园,31名幼儿就近入园。

    以前,村里没有幼儿园,学前适龄儿童有的跟父母去了县城,有的去了外地,有的在家“留守”。

    乡村幼儿园的建设,为广大农村留住了文化中心,也留住了一个个和谐稳定的家庭,留住了青壮年劳动力。华池县山庄乡尚湾村主任徐国林说:“有一面红旗飘在那里,村子就有了生气。”

    从陇东高原到甘南草原,从河西走廊到陇南山区,甘肃处处红旗飘扬,书声琅琅。

    ——新建、改扩建幼儿园5964所,实现建园总数、在园人数、教职工数、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四个翻番”,基本构建起了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结束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寄宿生“大通铺”历史,基本消除了中小学D级危房,实现全省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2016年底,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0%、94%和93%,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三)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甘肃在这一系列民生目标上不断取得进展,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覆盖面。

    甘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民生政策,加大民生投入,连年实施惠民工程,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尽管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主要民生指标却稳中有升,近5年省级财政民生支出占比每年都在75%左右。

    实打实的真金白银的投入,让甘肃民生“保障网”越织越牢,越织越密,让老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就业是民生之本。甘肃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5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10万人。

    发展,是解决就业的根本出路。

    李海珠,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后川村农民。今年3月,他向工作了26年的酒店递交了辞职报告,回到家乡当起了“农家乐”老板。在他外出务工的这些年,毗邻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后川村因为退耕还林变得越来越美:白墙青瓦风貌统一,车道、停车位宽敞整洁,上下水管网铺设完备。政府引导群众开“农家乐”,全村314户人中,已有78户经营起了“农家乐”,平均年收入10万元,最多的能挣60多万元。纠结了两三年的李海珠决定“豁出去”,回家乡自己干出一个更好的未来。

    发展,也为重点就业人群提供了一个实现理想、展示自我的广阔平台。

    何俊峰,2012年大学毕业后,成为广河县三甲集镇的一名村干部。近年来,“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学电子商务专业的何俊峰提供了一个广阔舞台。在三甲集镇电子商务中心,他和同事们一起将当地22家企业生产的特色小吃、皮件服饰等产品通过网店销往了全世界。

    就业稳,则心定、家宁、国安。

    就业稳,老百姓的收入得以持续增加。5年来,甘肃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3%和12%。

    (四)

    “未富先老”是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难题之一。

    如何解决好养老问题,考验着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2013年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餐厅鸿瑞园店。

    得知兰州市已经办了52家虚拟养老餐厅,一年接待22万人次老年人就餐,政府补贴了近200万元餐费后,习总书记高兴地说:“我看这个虚拟养老餐厅一点都不虚,有这么多老人。你们用不多的资金,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件事做得很好。”

    习总书记的称赞,是最大的鼓舞。

    2016年底,在甘肃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虚拟养老餐厅已经有500多家,注册服务老人超过13万,累计服务老人100多万人次。同时,居家养老服务也从膳食供应,扩大到生活照料、健康医疗、文化娱乐、法律服务、老年大学、紧急援助等11大类70多项。老人打电话提出服务需求,15分钟内就可以得到相关服务。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期待、新诉求,坚持人民共创共享,甘肃公共卫生均等化水平逐步提高。

    今年5月,天水市张家川县南川村白血病患者王哈又该化疗了,妻子马玉琴愁得以泪洗面。

    去年6月以来,王哈先后住院4次,新农合与大病保险认定的可报销住院费用为28.65万元,总共报销了21.83万元,自付6.82万元。再加上不能报销的特效药、检测费、陪护费、营养费,自付部分超过12万元。要进一步进行化疗,家里已经拿不出钱。

    在这个节骨眼上,乡村干部登门提醒马玉琴:有“三户一孤”人员大病救助保险可以报销。马玉琴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申请理赔,没想到5天后,县里的保险公司就将1.8万元交给了她。

    从2013年起,我省逐步建立完善大病保险制度,目前已覆盖全省约2210万城乡参保居民,累计为全省45万名大病患者报销15.94亿元,大病患者实际报销比例在基本医保报销的基础上提高了14个百分点。

    5年来,这样的改革措施不断推进,“病有所医”的课题实现了一步一解,健康事业同步发展。

    ——依托覆盖全省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机构的新农合省级结算平台,基本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

    ——一些重大疾病患者在省级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先看病、后付费,解决了重大疾病患者“跑路多”和费用支出负担重的问题。

    ——以“分级分工分病种+医保杠杆撬动”为抓手,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强化医疗机构监管,引导患者有序就医,实现了医师、患者、基金“三个下沉”。

    ——制定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甘肃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意见》,今年年底初步实现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直接结算。

    ——全面推开公立医院改革,全省14个市州的所有146家城市公立医院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

    ——涉及妇女儿童健康的普惠性项目广泛实施,免费为群众提供基本的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项目覆盖全省所有县区,妇幼健康服务公平性、可及性大幅提高。

    (五)

    梦想呼唤未来。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衔接甘、陕、川三省的甘肃省陇南市,在大山当中找条道路都难,更不要说有条铁路了呢。

    “什么时候才能坐上火车去富足的地方,让日子过得好些,钱赚得多些?”1996年,在不通火车的甘肃南部宕昌县阿坞乡各竜村,贫困的杨尕女在自家土坯房的墙上,用柴火画了一列长长的火车。

    2016年12月26日,兰渝铁路甘肃岷县至四川广元段通车。当年画在墙上的火车“破空而来”,变成了现实。

    在外地长年打工的杨尕女见证了这一圆梦时刻。

    在哈达铺车站,杨尕女东瞅瞅,西望望,不住地感叹:“以前把火车画在墙上,现在火车竟然开到家门口。”

    从百年前孙中山《建国方略》中提出构想,到今日列车从黄河岸边、黄土高坡出发,今年9月29日,在历经9年攻坚克难后,长达886公里的兰渝铁路全线通车。

    这是沿线上千万群众祖祖辈辈火车梦圆的时刻。穿越崇山峻岭,火车呼啸南下,带领千万杨尕女们走向富裕。甘肃南部贫困山区的群众离小康梦更近了一步。

    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直指群众内心的安宁和恒久的幸福,就能凝聚出每一个人心中的“如意家园”,就能汇聚成一个共同的“中国梦”。

    今年8月21日,西和县拉开了为期七天八夜的乞巧女儿节民间活动序幕。人如海,歌如潮,唱出大家共同的心声:“一唱献给共产党,脱贫攻坚打硬仗,精准施策拔穷根,小康路上谱华章;二唱要唱新农村,家家户户砖瓦房,文化广场真宽敞,大叔大妈会上网……”

    在张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快乐老乡”活动让老乡们快乐起来,唱歌跳舞不落后、琴棋书画有一手、体育比赛勇争先、走亲串友说好话、自娱自乐经常化成为农民文化生活的五个标准。

    在通渭,“耕读传家”成就“家中无书画,不是通渭人”的文化现象,1.3万余名农民“耕罢梯田种砚田”,投身于书画创作和经营。

    让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就会让甘肃更加绚烂多彩,就会让这块古老的土地有更大的吸引力。

    2012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数量首次突破1亿人次大关,2016年这一数字达到近2亿人次,年度旅游综合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

    民生所在,国运所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今年8月,《甘肃省“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出台,着重围绕公共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等八个领域推进全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省委书记林铎指出,我们带领全省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根本目的是要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把为群众谋福祉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让人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幸福。

    甘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7016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1792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