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甘肃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纪实
2017年10月12日
来源: 甘肃日报
【字号: 】【打印

    凝心聚力,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着力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习近平

    社会和谐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人民的期盼。

    如果把“美好生活”比作一座高楼,那么“和谐稳定”就是“地基”。

    (一)

    2013年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湖街道办事处视察“民情流水线”工程时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很重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总书记的鼓励是我们服务好群众的不竭精神动力。几年来,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时刻以服务群众为己任,没有辜负总书记的嘱托。”西湖街道党工委书记郑先喜说。

    近年来,西湖街道不断拓展“民情流水线”工程,依托“互联网+”“党建+”模式,充分运用“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在群众“最急”上见真情,在群众“最需”上办实事,实现了基层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如今,西湖街道的“民情通”呼叫服务平台已经实现与市级“12345”民情通呼叫中心无缝对接,24小时专人值守,受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街道办事处感觉就像我们的家一样,工作人员就像家人,有什么困难他们想方设法帮助解决。”杨红兵是西湖街道辖区一名普通的打工者,几年前,因离开原籍时忘记办婚育证明,之后又在多地流动,导致孩子快出生时还没办上《生育保健服务证》。西湖街道工作人员了解到情况后,主动帮他们协调解决。如今,只要街道需要大家一起出力,杨红兵立刻会放下手中的活赶过去。

    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人,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需要、最迫切的问题,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真心服务群众,就会换来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二)

    甘肃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多种矛盾交织,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尤显重要。

    维护和谐与稳定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离不开法治的坚强保障,离不开群众的理解与支持,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坚守与呵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一手抓保安全、护稳定,一手抓打基础、谋长远,不断创新社会治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预防和解决了一大批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增强了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如果把我们国家比作“中国号列车”,党的领导就是火车头。

    只有自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够从党和国家大局出发看问题、想问题,清醒看到社会管理中存在的困难和面临的挑战,坚决打好防范和管控重大风险的攻坚战,真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全面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让各族人民群众生活更和谐、更舒畅、更安定。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提升人大工作水平。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支持和保证人民政协依章程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

    ——坚持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团结引导党外知识分子以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做好港澳台及海外人士工作,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积极发展基层民主,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改革创新,保持和增强党的群团工作和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

    ——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后备力量建设,支持国防和军队改革建设。

    (三)

    让群众的生活和谐、舒畅、安定,是一切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民意要在群众中去听取。对于社会和谐稳定,群众最关心什么?最需要什么?

    “我最担心的就是孩子上学的安全问题”今年刚把孩子送进幼儿园的兰州市民张丽霞,每天放学时都早早地在校门口等着接孩子。几周下来,她发现自己有些过于担心。

    “每天上下学的时间段里,校门口都有民警和学校的保安一起保护着孩子们的安全。”张丽霞说。

    家长担心上学孩子的安全、老百姓上街怕盗抢、市民最关注交通拥堵、办证周期太长等等,针对群众最关心的这些问题,省公安厅坚持警务服务民生理念,从2014年初就开始推行包括校园安全、街面防范、道路畅通、服务提升和警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服务民生五大行动”,特别是整合派出所、巡防、特警、交警等力量,在重点时段加强对校园周边巡逻守护,让群众切实有了安全感。

    将服务寓于管理之中,这一思路的转变,从根本上提升了社会管理的效能与水平。

    2014年,依托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兰州市将近郊4区、52个街道和383个社区合理划分为1482个网格,配备专职网格长和网格员,实行“定格、定人、定责、定序”。

    一个数百万人生活其中的城市,顿时变得眉目清晰。每个街道、每个企业、每个家、每个人都有了明确的坐标。

    网格员的任务就是了解民情、提供服务、解决问题、排忧解难,及时、精准地掌握网格内群众的困难和问题,第一时间沟通解决,即使有矛盾也可以很快化解在萌芽状态。

    城市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变得更为灵敏。网格长和网格员通过手持PDA终端,对发现的问题和入户调查数据,及时上报上传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三维数字平台进行应对处理。

    这一举措,不仅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办事与生活,更重要的是让管理更加人性、科学、有效。

    “我父亲常年瘫痪在家,以前我上班也不安心。现在有了三维数字管理中心和网格员以后,我可以放心留父亲一个人在家了,因为我教会了他怎么使用。”兰州市城关区居民罗新强说。

    (四)

    法治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抉择。

    甘肃正在深入推进依法执政,以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严格依法决策、依法办事。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服务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是平安甘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一些关而不清、倒而不破、债权债务关系长期搁置的“僵尸企业”,省法院探索用法治方式助其“解围”,找寻出路。

    “我存折上打了多少钱,你们咋全知道呢?”当陇南市西和县检察院派驻洛峪镇检察室检察干警与唐窑村农户核对惠农资金数目时,户主吃惊地问。

    原来,该检察室建立了综合数据信息平台,做到对辖区内乡镇惠农资金的“可知、可控、可防、可查”四位一体的同步监督,极大地方便了基层群众了解和查询惠农资金信息。

    不断提升的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在广袤辽阔的肃南大草原,“马背法庭”曾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去年以来,甘肃省法院为包括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在内的全省少数民族、边远县区统一配发巡回审理车。自此,肃南牧区告别“马背法庭”,步入“车载法庭”时代。

    省法院配发的巡回审理车,集诉讼服务、巡回审判、法制宣传、执行指挥于一体,车内设施齐备,功能完善,是一所移动式、微缩版的小型科技法庭,对于进一步提高巡回审理效率、方便农牧民群众诉讼、减轻群众诉累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发生矛盾纠纷,也不找法庭,法律意识淡薄是一方面,还有就是找不到法庭。流动法庭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肃南县法院院长杨学诗说。

    (五)

    民族宗教工作事关社会大局稳定和长治久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十分重要。

    近年来,甘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入推进“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广泛开展“三个离不开”教育,维护民族团结,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甘南州卓尼县尼巴村与江车村比邻而居,但却因争夺草场,持续了60年的恩怨纠纷,先后共导致22人死亡、86人受伤。

    2014年,甘南州把群众工作作为解决“尼江”问题的根本途径,下决心消除两村的积怨。通过扎实开展群众工作,和群众交朋友,把群众当亲人,两村之间的积怨开始化解,从“渐行渐远到越来越近”,最终实现了和谐共处。

    习近平总书记就解决“尼江”问题作出重要批示,对所做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如今,走进尼巴和江车两村的牧场,明显感受到,团结、和谐、发展成了这里的主旋律。

    “今年是自由混牧,不用担心有什么意外。”尕旦才让感叹说。他从夏季牧场帕吾娄沟搬到了冬季牧场尕欠沟,往年夏季搬牧是冲突频发的节点,而这两年一直很平稳。

    甘南州委主要负责同志告诉记者,细致的群众工作成功打破了两村老死不相往来的僵局,2016年双方群众实现了60多年来首次完全意义上的“和谐混牧”。

    (六)

    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积极向上的思想动力;社会的和谐稳定,更需要凝心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近年来,甘肃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活泼地推广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把核心价值观逐渐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无论是车站、码头、机场、广场等人员密集场所,还是教育、医疗、旅游等重点区域,随处都能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存在于群众生活中,并以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展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潜在内涵,由人知人晓最终变为人人实践。

    甘肃积极挖掘、宣传各行各业改革创新的典型人物,弘扬他们的先进事迹,广泛开展“陇人骄子”“道德模范”“兰州好人”等评选活动,通过典型和榜样,传播正能量,逐渐在全社会形成了学先进、做先进的良好氛围,激励更多的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改革创新,助推全省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陇人骄子”都是群众自己选出来的“英雄”。

    甘肃岷县漳县地震中受灾最重的岷县梅川镇永星村,村支书包供同的妻子不幸遇难。他强压心头悲痛,舍小家为大家,带领村民积极救人,开展灾后重建,用一个村支书的责任和担当,重重地写下了“攒劲”两个大字。

    “风雪行医路,情系汉藏缘。四十载流年似水,磨不去他对理想的忠诚。春风今又绿草原,曼巴的故事还会有更年轻的版本。”“草原曼巴”王万青将一生献给了草原医疗事业,无怨无悔。

    “陇人骄子”张雯娟,是我省首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在她的事迹感召下,全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3年增加了5倍。

    ……

    每一个“陇人骄子”背后,都有他们对理想、信念和岗位的坚守,都有一股自强不息的力量。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的航程上,唱响时代主旋律,提振全社会的精气神,汇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7016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1792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