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穿越到北宋:那时的人们都是如何看演出的
2018年03月23日
来源: 中原文化研究
【字号: 】【打印

    安史之乱前,中国的艺术主要是贵族的艺术;安史之乱后,中国的艺术变得更加草根,市民,接地气。于是,艺术的形式,主题和内容,也空前地丰富起来。而宋朝又是一个经济十分发达的朝代,国家的政策也特别器重文人,所以,一个喜欢看演出的人要是出生在宋朝,那真是赶上了好时候。

    风销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

    桂华流瓦。

    壹

    北宋的演出场所

    瓦舍勾栏

    宋朝,在教坊之外,由于文化的平民化,演出场所也由市场决定了,到了北宋崇宁,大观年间,民间演出场所在汴京(开封)东角楼一带逐渐聚集,这些固定的演出场所叫做瓦舍(也叫瓦肆,瓦子,瓦)。

    跟现在的大剧院一样,每一处瓦舍同一时间往往上演着各种不同的演出,一位宋人步入瓦舍,会看到其中有很多个演出棚,这些各自独立的“戏台子”,“后台”,“观众席”,就组成了勾栏。是不是已经很有现代演出场所的雏形了?而且规模也丝毫不亚于我们现今的剧场,比如,在东角楼附近的街上,有两家瓦舍,中瓦和里瓦,内部大大小小的勾栏有50多个,中瓦的莲花棚,牡丹棚,里瓦的夜叉棚,象棚,都可以容纳上千观众。

    环绕着各个勾栏,还形成了“商圈”,你来看戏,饿了可以下馆子,叫外卖,给媳妇买衣服,给孩子买个纸花,沉迷看戏体力不支抵抗力下降还能买药。瓦舍里灯火通明,不分昼夜,宋人嗨起来的劲头比我们还足。这么一看,瓦舍简直就是宋人的人生后花园,闹市CBD(中央商务区)嘛。

    瓦舍都对外售票,所以,能在这里登台的艺人,也必须让观众觉得值回票价。瓦舍因此自然形成了对艺人的筛选,拒绝鱼目混珠,演出市场的艺术水准,自然也就蹭蹭地提高了。

    都城瓦舍的分布也让看演出特别便利,市中心集中有秦瓦子,中瓦子,桑家瓦子,城市东西南北也各有几个著名的场子:朱家桥瓦子,州西瓦子,新门瓦子,州北瓦子。无论你住在哪个区,总有一款适合你。

    当然了,不想买票就看戏的机会也是有的,毕竟,民间演出还是接地气的,街头表演艺术并没有因为固定演出场所瓦舍的出现,就淡出历史舞台,这种被称作“打野呵”(跟《王者荣耀》没啥关系哈)的演出形式,就是几个人在路边搭个台子就可以开演了,捧钱场还是捧人场就看你的经济能力了。

    若是碰上全国小长假,“政府”依然会组织的大型演出活动,这一点跟唐朝很像,比如在北宋最热闹的节日上元节,东华,左右掖门,东西角楼,城门大道,大宫观寺院这些地方,就会结满花灯,层层叠叠,就像小山包一样,叫做“山棚”。下面请听奉旨填词的柳永在现场发来的报道:

    “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萧鼓。”

    以这缤纷的花灯做背景,搭建上用作表演的临时舞台,表演团体包括专业程度很高的教坊,异域风情的外国表演团,这些地方的演出通宵不断。

    由于太过热闹,宋朝很多大城市的消防工作和防止孩童走丢的工作都做的特别认真,来,让我们对上元节期间,依然战斗在岗位上的他们致敬。

    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贰

    大宋有“说唱”

    如此繁荣的大宋演出市场,一定也需要更多的戏剧门类来满足吧?没错,现在就让我们跟随宋人的脚步,去京城最大的瓦舍转转,“享受”一下好戏太多,选择困难症的感觉吧。

    宋杂剧

    咦,那边台上好像在演张三过年回家被催婚,虽然热闹,但也太生活化了,要不换一个,别急,这只是正式大戏前的“暖场”戏,也就是“艳段”,宋代最流行的宋杂剧,在“正院本”部分前,都会先来上这么一段颇有拉家常感觉的戏(当然,催婚的内容是我杜撰的)。

    这不,说话间主戏已经开始了,今天是上元节,这个勾栏里演的是北宋“贺岁档”最喜欢的一出戏:《目连救母》。

    男主角目连的母亲青提夫人为人贪婪吝啬,好大吃大喝,死后被打入了“饿鬼道”,什么吃的东西到了她嘴里,都化为火碳。一心修佛又很孝顺的目连,在地狱目击了母亲的惨状后,努力通过虔诚的教徒修为,助母亲转世,不过他母亲转世之后,却投胎成了狗,目连又继续诵经,最终换来了母亲升入天堂。

    这是一个佛教劝人向善的故事,东汉初年就从印度传入中国,被古人改编“翻拍”过很多版本。北宋这个杂剧版的《目连救母》,情节波折,细节丰富,故事完整,场景多变,一定得选个小长假来看,因为它差不多就是现在迷你剧的长度,得足足演上七天。

    如果到了南宋,正院本的部分演完后,千万别急着退场,我们现在看漫威电影,正片后都有彩蛋,宋杂剧在南宋时,最后也增加了一个叫做“杂扮”的部分,主要是一些搞笑的滑稽戏——等等,这不就是逗人发笑的彩蛋嘛。

    说书讲史

    要是觉得追剧工程量太大,你只想闭目养神来点语言类节目就成,那正好,最近正好出现了一批说书先生,历史故事讲得特别好,来来来,我们移步到隔壁这个小一点的棚子吧。

    今天说的是《五代史平话》,运气不错,说书先生是尹常卖,他可是汴京讲史先生里讲“五代史”讲的最好的了。

    说书先生讲故事的话本,是后来小说的源头,似乎任何时代听故事的人们,喜欢的类型都大相径庭,虽跨越千年。以前的宋人最喜欢说和听的,也是历史,悬疑推理,神仙鬼怪,打仗的事情,宗教故事,男欢女爱;虽然叙事模式,比起现在还略显稚嫩,但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类型,第一种,小说,主要是讲爱情的“烟粉”,想象力丰富的“灵怪”,情节跌宕的“传奇”,扣人心弦,弘扬邪不压正的“公案”;第二种,“说铁骑”,主要就是说战场的事;第三种,佛教当年在中国盛行,“说经”就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传教;第四种就是前面提到了讲史了。

    有些说书先生还带着简单的乐器,边说边唱。

    傀儡戏

    今人大都爱看特效大片,我觉得其实古代也能找到对应,那就是傀儡戏。且不论戏的故事好不好看,单看那些操作傀儡的机关,就已经很有想象力了。宋代是一个科技十分发达的朝代,这一对技术要求很高的戏种,自然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北宋的傀儡戏,种类丰富,其中,“悬丝傀儡”是由表演者用丝线提着木偶进行表演,也就是提线木偶;“杖头傀儡”正相反,是由表演者举在头顶表演的,傀儡的重要关节连着竹竿或者木棒,是为操纵杆,表演者一手控制两根操纵杆,让傀儡活动;接下来这个“动力”来源听起来就比较危险了——火药,但利用火药爆炸力量的“药发傀儡”表演,视觉效果相当值回票价,其中的焰火表演,在当年的宋人看来,估计跟我们看特效大片的感觉差不多;跟“药发傀儡”相反,宋朝还有一种风格温润的傀儡戏,“水傀儡”,表演在水上进行,会有木偶人从游船画舫出来垂钓真鱼,表演歌舞等等,很有一番诗情画意。

    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

    缕衣檀板无颜色,一曲当时动帝王。

    叁

    北宋戏剧名人圈

    名社名团

    北宋文艺市场的繁荣,其实为很多人提供了一条活路,底层贫民可以选择卖艺,培养儿女加入艺人团体,考试落第的文人们,除了能在这个领域找到一口饭吃,还发现了一片放飞自己创作欲望的新天地,这片天地,虽比当官清贫些,却自由了很多。

    失意文人的加入,让这片草根艺术的沃土,又多了些雅致的气息,所以宋代的戏剧,很多都雅俗共赏。此外,文人还让整个行业运作更加规范和专业化,加上北宋文艺空气十分自由,很快就形成由文化人组成的创作团体:书会。

    书会里的文人,有点像我们现在的职业编剧,只不过,他们创作的内容主要包括:小说,讲史,戏文,唱赚,诸宫调等等。书会在南宋达到鼎盛,但北宋有很多文人的创作方式,已经跟后来的书会先生们无异,他们直接混迹演艺场,专门给艺人们写戏做词,这是不是让你想到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柳永?

    “名星”

    表演专业性加强之后,很多行业都出现了业内高手,随着人气的积累,他们也成了“明星”,具有了品牌效应,比如著名歌伎李师师。

    所以,宋朝人看演出,大概也会看看有没有“流量明星”,有没有“票房神话”吧。那么,看戏就请认准:宋杂剧的著名演员有:政和,宣和年间的女演员丁都赛,萧住儿、薛子大、薛子小、杨总惜、崔上寿等等;著名说书人有:讲三国最好的是霍四究,讲五代史最好的尹常卖;傀儡戏要看:三贾(贾伟,贾仪,贾佑),三伏(伏大,伏二,伏三),黑妈妈等等。

    这里,只是繁荣的宋代“看戏”市场很小的一部分,据统计,当年京城的各种伎艺种类多达56种,名艺人多达520位。不得不说,宋代人的精神生活,真令人艳羡呐!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7016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2582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