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文史原创】本土文化对高台秦腔的影响
2018年04月03日
来源: 飞天阳光网
【字号: 】【打印

    一种戏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不易的,它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高台秦腔也是同样的,它的产生和发展不仅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受到本地文化的深刻影响,深深地被打上了地方文化的烙印。

    一、受到本地歌舞、音乐的影响。

    秦腔说白了也是一种歌舞音乐的集合体。它所表现出来的不光有音乐,而且有歌舞的成分。而说起高台本地的歌舞,可追朔到北凉时期的沮渠蒙逊所畅兴的西凉乐舞。这种歌舞形式夹杂有杂技、舞蹈,而且是以西域所畅行的胡旋舞等少数民族歌舞为主要原型,兼收并蓄形成的。敦煌飞天中就有这种胡舞的体现,露脐、动作表演幅度较大,声腔表演较少,以动作为主,夹有少量的说唱表演。

    从秦腔早期的名称“西秦戏”来看,它早期只是将这种说唱和杂技为一体的表演形式,付诸于戏的表演中,也就是早期的“西琴腔”的原型。而今日在秦腔中仍有绝技表演,而说唱艺术则为当时的秦人所流行的民间艺术形式。实际上,前秦时,15万氐人被迁入河西,对河西声腔艺术有非常大的影响。这些说唱艺术,最后也融合在了沮渠蒙逊的西凉乐舞中。而高台秦腔中的獠牙、吐火、断身、翻滚等绝技表演,实际上就是早期“戏”表演的遗留成分。像高台秦腔中就有在西凉乐舞中很明显应用到了,则是高台秦腔对西凉乐舞的继承和发展。

    秦腔中音乐,则是从要从它的产生之初来说起。高台秦腔是继承了早期的“西琴腔”演变而来。“西秦腔”的早期称谓叫“西琴腔”而非“西秦腔”。这是用胡人,也就是少数民族乐器胡琴演奏的。所以称之为“琴腔”。早期的演唱只是简单地伴随着这些胡琴演奏而唱。内容和形式上都较为单一,后期,在秦腔的发展中,又加入了梆子、鼓、板胡、二胡等多种乐器,才使秦腔的音乐体系较为完善。高台秦腔也在后来的发展中引入了陕西秦腔和其他戏曲艺术的乐器,如扬琴、小提琴、大提琴等,实则已经有些撇离了高台秦腔原始面貌。但这也是一个无法避免的发展路径,对于适应现代社会音乐体式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对高台秦腔声腔的影响,则要说到当地民歌。民歌是一种发源较早的声腔艺术。从最开始的山林啸叫,到后来有简短的音符、音律。当民歌中夹杂了文字发声以后,民歌已经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甘肃、陕西等地的民歌明显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粗狂而豪放。其实,在高台秦腔中,这种豪放则体现的较为明显。后来由于受到陕西秦腔的影响,陕西秦腔则是本身有当地民歌信天游的那种奔放和豪迈,所以,其“吼”的程度则更加突出。特别是解放初期,陕西秦腔的引入和交融,高台秦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不论是高台秦腔,还是陕西秦腔,其形成中多少都有当地民歌的影子。

    在高台秦腔中,其他音乐的影响也是较为明显的。虽然在高台古墓遗址中没有发现原始乐器,但在张掖民乐东灰山遗址中却发现了“埙”这种古老的乐器。在原属高台县,现在属肃南县的榆木山发现的岩画中也有舞乐情景,这些岩画大多为两三千年前的乐舞场景,他们的发声和音乐,一个是来自自身的声腔,另一个则是敲击木头,这可以算是最原始的“梆子”艺术了,也是最原始的打击乐器。现在高台秦腔中仍存有这种打击乐和“梆子”乐器的演奏,实则已有最原始的根据和依照,这一演变竟也有的历史。

    二、受本地戏曲文化影响。

    从当地流传迷胡小戏的表演来看,在高台秦腔形成之初,这种戏曲文化的流传是较为深远的。特别是在民间,这些戏曲文化的繁盛给高台秦腔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当然,高台秦腔的形成一定是在一个大的环境条件下才形成的。毕竟它本身是秦腔这种声腔艺术的一个分支,摆脱不了秦腔本身的范畴。

    高台秦腔的形成,其实是伴随着当时秦腔本身的成型而形成的。不管是“西秦腔”也好,还是“西秦戏”也罢,都与当地流传的这种小戏种是分不开的。比如,化妆、服饰,是固定了某一时期或特殊节日中的服饰装扮特点。比如,迷胡小戏中有演唱的成分,这从秦腔最初的形成,也是从说唱开始演变而来。迷胡剧中的说唱较为简单,曲调主要以地方小曲子为主,曲词以民间词话为主,通俗易懂。另外迷胡剧已有简单的剧情。有人物、也有衬托人物心理、思想的舞蹈表演。这些都对高台秦腔有着不小的影响。

    至明代,地方剧种,或者称之为地方戏已经种类纷繁。《蒲州梆子志•综述》中记载了高台秦腔的形成,说明高台秦腔对山西蒲剧进行了吸收。当然对于一个地方来说,由于,移民或战争被迫的迁徙,都会给一个地方的文化带来新鲜血液。山西蒲剧的影响就是例证。特别是到清代后期,由于高台秦腔与各地的交流较为频繁,高台秦腔慢慢地与甘肃其他地方秦腔,甚至陕西秦腔的靠近。特征上有明显的趋向性。这些都是地方戏剧发展中,从最初的分裂,又到最终的统一。其实分裂和独立也只是相对性的,比如,高台秦腔最初肯定是在大的秦腔形成的环境下形成,而绝不是独立的。形成之后,又受到地方文化的影响,才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特点。包括对地方戏中因子的吸收。而这些地方戏中,由于人口的迁徙和流动等多种因素,多种地方戏在一个地方同时出现,且慢慢演变成这个地方独有特色的地方文化戏剧。蒲剧的影响一个,迷胡或眉胡实际上都是外来地方戏曲剧种,但正是这些地方戏曲对高台秦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社火文化的影响。

    社火,其实最初也是歌舞形成。在远古时期,社火只是在过年过节和大的喜庆节日里才举行。过年过节,最初还是为趋吉避凶,驱赶鬼怪的一种寄托舞蹈所化。包括远古时期的率百兽起舞。在榆木山岩画中都有这种题材的涉猎。再如在粮食喜获丰收,或是狩猎丰富,获得大型猎物,原始民都会高兴地跳舞欢跃。渐渐地这种风俗流传下来,也就成为了社火文化的一个主要内容和用意。比如古代傩戏,也可以看做是最早的社火表演。傩戏是驱鬼祭祀时所用,有特定的服饰,并戴面具。而高台秦腔包括秦腔中的脸谱则是面具后来的衍化物,由于演员戴面具不方便,加之没有真切感,后来演员才使用了锅底灰及其他颜料进行最初的脸谱绘制的尝试。这一尝试竟最终沿用下来。而社火文化对高台琴腔的影响,主要还是其中掺杂的民歌、小曲子、迷胡戏、杂技表演等文化因素,这些民间曲艺的流传和保存,基本是依附于社火的盛行。可见的一种文化的形成,相反也是会对另一种文化起到相反的影响。在一定时期,社火文化也推动了高台秦腔,或者说是秦腔的形成。而直到现在,每每有社火表演时,秦腔表演也是一个不能缺少的节目,往往是社火和秦腔戏表演同时举行。它们在后来的一段时期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几近不可分割。社火文化的通俗性和地方性,作为最接地气的民间文化,曾给予高台秦腔最好的养分。比如语言唱腔和表演的形式上,这些都受到社火文化的影响。

    四、历史文化影响。

    高台处河西走廊蜂腰地带,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自汉武帝平定河西,设立表氏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遗留下来的古城和墓葬数量居多。至目前,已在高台县博物馆中馆藏的文件多大一万多件,光国家一级文物就达到150多件。加之高台又是北凉的发祥地,在北凉时期,高台达到了它经济、文化最繁盛、最辉煌时期。北凉可以看作是高台的最鼎盛时期。从魏晋时期的墓葬壁画砖看,所反映的当时的民情、风俗、农耕、牧业,可以看出,高台当时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而且是农耕牧业同时存在的一个地区。而从壁画砖中所反映的宴饮、娱乐、丧葬等风俗习惯来看,其文化呈现出多元性,歌舞升平一排繁荣景象。而所说的西凉乐舞,多少也在壁画砖中有所体现。长期所处的这种多元文化对高台秦腔甚至是秦腔都产生过影响,特别是这种百戏、少数民族乐舞,即为早期的“戏”之雏形。特别是前秦苻坚对河西迁徙氐人15万,河西之方言中杂有了秦声之说。并且将天水陇东一带的说书带入河西。秦腔中的念白,大多起源于此。当这些历史文化扎根在高台传统文化当中,这些影响则是根深蒂固的。高台秦腔或者秦腔始终惯用的胡琴和二胡等乐器,包括梆子、鼓等打击乐器的使用,无不有这些历史文化的影子。

    五、其他文化。

    一是佛教文化的影响。张掖本为佛教圣地,在高台就有诸多寺庙。佛教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在后期剧本创作过程中,对佛教题材的汲取。二是民间宝眷文化。河西宝眷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流传度在过去河西几乎可以称为家喻户晓。过去由于娱乐较少,念卷则成为了最好的娱乐活动。加上其教化人心的作用,特别是后期的民间宝眷在吸收和借鉴了佛教宝眷的一些内容之后,就有了教化作用。而高台秦腔中宣扬的忠义礼治信的思想,很大一部分分则取自这些宝眷当中。三是丰富的民族文化,特别在高台秦腔最初形成之初,这种形成几乎无不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子。包括西凉乐舞,在高台早期盛行的胡旋舞……这些都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还有在秦腔早期的名字不叫秦腔,而叫“琴腔”,都说明了它与胡琴的渊源关系。而高台早期为少数民族聚集游牧地,现在都仍有众多少数民族在此地生活。影响一直都存在。

    这些文化的影响,最终促成了高台秦腔的形成。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地为其注入显现的活力和血液,逐渐使其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戏曲艺术。(作者万有文)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7016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2631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