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问鼎和杯酒释兵权的启示:噱头很重要
2018年02月14日
来源: 京都之声
【字号: 】【打印

    说起楚庄王,大家第一想到的是什么?是问鼎,第二是称霸,第三和第四是绝缨会和一鸣惊人,写在一起是因为第三第四都有可能,但有多少人知道邲之战呢?估计不多,问题是这才是和他称霸最密切相关的事呀,而不是什么问鼎。我没写第五是因为这场战争恐怕都排不到第五,还要靠后。说得刻薄些,问鼎和楚庄王的霸业几乎没什么关系,楚庄王在位二十三年,问鼎发生在第八年,邲之战发生在第十七年,明显一个前期一个中期,更何况问鼎之后不久发生了若敖氏之乱,如果不是传说中的神射手养由基战胜了斗越椒,连自己后院都没扫干净的楚庄王(那样的话他就混不上“庄”字了)不久前的问鼎之举,估计会和那句著名的“汉朝大还是夜郎大”一样,成为千古笑谈。问鼎和后来的称霸是两件相互孤立的事情,但因为后来楚庄王称霸成功,所以被串在一起了,可以说没有问鼎,楚庄王一样是霸主,没有邲之战就不一定了。如此说来,问鼎岂非可有可无,甚至鸡肋,当然不是,事情成不成放一边,大话要先放出去,干不成啐两口唾沫就过去了,办成了就是大噱头。

    玩得更好的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据说是结束藩镇割据,加强中央集权的标志性事件,其实除了噱头之外,什么都没有。加强中央集权、消灭藩镇之前百余年来大家都在做,所争者不过是由谁来主导,而且这个工作赵匡胤也没完成,否则宋太宗的名字该叫赵德昭,赵匡胤只不过是削夺了几个大将的兵权而已,从朱温开始,每个皇帝都在这么做,有很多成功的案例。王彦章、李克宁等人都是一代名将,兵权都被顺利夺下了,李存勖能够一战灭梁,就是因为梁末帝削藩和集权太成功了,弄得名将们一点积极性都没有。而李存勖大起大落的经历,也无非是成功后迅速加强集权,激起了部下的不满,大家别把罪责归到伶人身上,实际是什么方法都能选出人才来的,只是数量和质量的问题。纯粹靠血缘选人,除了那些优秀的君主外,还有周公、信陵君、多尔衮以及所谓的十三爷,数不胜数,这几乎是最落后的方法了。靠名声和吹捧能选出诸葛亮,徒有虚名的更多吧。靠军功能选出人才,可粗人更多。科举制被吹得神乎其神,大家看过《儒林外史》和晚晴时维新派对科举的评价么?哪种方法都有弊端的,凭什么文艺工作者就被批得一无是处?还不是军功阶层被夺了权,欧阳修那些文人走清高路线。

    有人会说杯酒释兵权后大宋的战力并没有削弱,反而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而且时间很快,其实这就是矬子里拔将军,不止中原的五代和宋在加强集权,各地割据势力也在加强集权,大家的战斗力都下降了。大宋打下金陵就灭亡了南唐,那是因为南唐已经集权了,首都被占各地就群龙无首,可以想象如果是后梁或后唐打下金陵,除了占了一座城外,什么意义也没有,金陵被南唐占着,那些割据势力不服,被后梁或后唐占着人家一样不服,统一战争要一座一座县城甚至一座一座村庄的去打,而且统治极不稳固。各地的割据势力(十国)为方便自己统治,顺便也帮大宋扫清了统一的障碍。这就像庄子说的,人们为了防备小偷,把柜子做得很坚固,但大盗来了,连柜子一起抬走,反而怕不坚固把东西洒出来。

    赵匡胤其实只是在前人不断努力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小步,有人说他方法正确,开的条件好,把人削夺兵权赶去当财主叫条件好?谁敢保证那些人不会“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之前的皇帝们开的条件都是交了兵权进京当大官,或者仅仅是离开熟悉的军队,换个地方当军官,这条件不比赵匡胤开得好?那些军队就反了。后来赵构给岳飞开的也是这种条件,岳飞不服从大家就认为很对,要抗金是么?赵匡胤时是大辽不用抗呀?还是江南不用统一呀?

    赵匡胤的能力和品德,即使仅和五代那些皇帝去比,也不过是中上,只是运气好,篡位的是他亲弟弟,事实上为了儿子能顺利继位,他也曾努力打压这个弟弟,如试图迁都、重用另一个弟弟、扶植朝臣和弟弟对抗等,都没有成功。要是被哪个把兄弟篡了位,还不是五代变六代,因为刘裕也建个宋,他这个还要叫后宋,这就证明中央集权没有完成。至于军人势力就更别提了,杨令公之后是六郎,六郎后边是宗保、文广,男人都死了就女人上,反正边关就是杨家的,大家看都杨文广的后代没当上将军,都很悲愤?那些被杯酒释兵权的将军们怎么没人心疼。他们安全了是么?反过来说杨家的人为什么不能安全些?杨家为什么被重用,别提什么战功呀、能力呀、忠心呀什么的,这些当然也要有,最重要的是身份:北汉降将。等几代后被大家当大宋中流砥柱了,也就该释兵权了。

    加强集权、削弱藩镇这件事,赵匡胤既不是发起者,也不是完成者,甚至不是做的最成功的,只是因为有个好噱头,就成标志性事件了,别说文艺范,唐庄宗用伶人夺兵权,才真的文艺范呢。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7016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2414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