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门前植槐:国人生生不息的文化情结
2019年05月06日
来源: 京都之声
【字号: 】【打印

    槐树,又称国槐、家槐、土槐等等。在中国北方,国槐是庭院常用的特色树种,其枝叶茂密,绿荫如盖。自古以来,槐树就倍受人们崇拜,上自皇宫大院,下至黎民百姓,门前植槐之风久盛不衰,留下了所谓“门前种槐,进宝招财”,“院有古槐,必是老宅”等说法。在古人眼中,槐树不是普通的树木,而是有着神一般的灵气。数千年来,国人形成了崇拜槐树的文化情结。

    槐树象征着美德和地位

    古人认为槐树有君子之风,其正直、坚硬,荫盖广阔,厚德仁爱;还具有坚韧不拔,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质。古代朝廷种有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坐于其下,面对三槐者为三公。《周礼•秋官•朝士》载:“面三槐,三公立焉。”后人 因以三槐喻三公,三公是指太师、太傅、太保,是周代三种最高官职的合称。秦朝的时候以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做三公,汉朝的时候又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隋唐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总之,三公都是手握重权的大人物,是许多士子梦寐以求的位置。而周代初期的三公(即周公、召公、太公),周公勤政、召公廉政、姜太公爱民顺民,这三人都是品格高尚道德模范。周公“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召公“敬德保民”、“甘棠诀诉”,姜太公为周朝兴盛殚精竭虑。周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见天子和处理民间投诉时,均站在槐树下。故人民广植国槐,以表达对他们夙夜在公的敬意。周代的三公,不仅品行上是人们敬仰的圣人,在政治上也享有崇高的地位。人们广种槐树,既是有对这种美好政治的珍惜,也寄托着人们对这种地位的追求和渴望。因为有这种人文情结,所以槐树在人们心中的魅力,一直不减,中国北方地区普遍喜爱国槐,把国槐种于门前。也许,在朴素心态中,人们希望自己的家族中能出一位达官贵人,位极人臣,位列三公的后人。

    大学士苏轼的《三槐堂铭》上记载,北宋初年,兵部侍郎王祐颇有才能,为官清廉,政绩斐然,有望出任宰相,但王祐为人过于刚正,不被当世所容,未能拜相。王祐心有不甘,便在自家庭院里种下三棵槐树,并信心满满地说:“我的后世子孙一定有位列三公者。”后来,他的儿子王旦果然做了宰相,后人便以三槐堂泛指高官之宅第。于是,庭院种槐更加受人追捧。

    由此槐便与古代官职有了联系,成了官职的代名词。在古代汉语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槐官相连的名词。如槐鼎,比喻三公或三公之位,亦泛指执政大臣;槐卿,指三公九卿;槐宸,指皇帝的宫殿;槐掖,指宫廷;槐望,指有声誉的公卿;槐绶,指三公的印绶;槐岳,喻指朝廷高官;槐蝉,指高官显贵。此外,槐府,是指三公的官署或宅第;槐第,是指三公的宅第。

    槐树象征着科第的吉兆

    因槐象征着三公之位,且“槐”、“魁”相近,古代的读书人希望在有槐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心中就自然有槐位,并以登上槐位作为刻苦求学的目的和动力。

    早在汉代时,长安有“槐市”之称,是指读书人聚会、贸易之市,因其地多槐而得名。又有“学市”之称,北周庚信《奉和永丰殿下言志》有“绿槐垂学市,长杨映直庐”之诗句。自唐代开始,科举考试关乎读书士子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借此阶梯而上,博得三公之位,是他们的最高理想。

    古代还流传有许多槐树为科第吉兆的传说。《谈苑》中记载了载北宋名臣吕蒙正状元夺魁的故事:“吕蒙正方应举,就舍建隆观,缘干入洛,锁室而去。自冬涉春方回,启户视之,床前槐枝从生,高二三尺,蒙茸合抱。是年登科,十年作相。”床前新发的槐树枝给他带来了好运,据说,吕蒙正就是依靠槐的力量中了状元。

    正因为槐有着如此神奇功效,所以常常用来代指科考,比如:考试的年头称为槐秋,学子赴考称为踏槐,考试的月份称为槐黄,书生聚会称为槐市。就这样,槐与读书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大家奋斗的目标。于是,槐树就成了莘莘学子心目中的偶像,被视为科第吉兆的象征。

    槐树承载着怀乡思祖的寄托

    在我国北方很多地方,特别是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等省,有个传统习惯,人们把槐树视为一种吉祥树,把它栽植在庭院里,或者大门口。随着时间的流逝,幼槐成了古槐,古槐就成了故乡、祖先的象征。对许多远离故乡的游子来说,总会在脑海里浮现出盛夏夜,老人们坐在大槐树下摇着扇子,纳凉休憩、拉家常,儿童追逐玩耍的场景,这就是故乡的样子。

    这里不得不说山西大槐树的故事。元朝末年,由于连年兵荒马乱,加上各种天灾人祸,中原一带连年饥馑,民不聊生,土地荒芜,人口数量大幅度下降。朱元璋登基创建明朝后,决定从人口密集的山西,迁移人口到人烟稀少的中原地区,让中原地区的生产生活慢慢回归正常状态。当时洪洞县人口稠密,地处交通要道,故移民尤多。据说当时明朝官府广贴告示,欺骗百姓说:“不愿迁移者,到大槐树下集合,须在三日内赶到。愿迁移者,可在家等待。”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拖家带口、熙熙攘攘,纷纭赶往古槐树下。到第三天,大槐树下聚集了十几万人。突然一大队官兵包围了大槐树下的百姓,官府将这10多万人全部迁移到了中原地区。

    被迫离家的人们扶老携幼,和故乡渐行渐远,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和大槐树上的老鸹窝。因此,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了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所以在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桐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大槐树下老鸹窝。”说的是山西移民的历史。

    移民远离家乡,迁到异域,建村立庄时,多在村中最显要和重要的地方,如村口、十字路口或祠堂、庙门口种植上一棵槐树,以此表达对亲人、故土和祖先的怀念之情,槐树也就成了移民们怀祖的寄托。另外,槐就谐音怀,怀念的怀,借怀声表示游子怀念故里,难忘家乡的感情。槐树在人们的生命意识里已成为故乡的象征性的符号,更是魂牵梦绕的精神寄托。

    国槐是北京市树之一,市内种植之广,在全国罕有其匹,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区内已有50多万株国槐,令人称奇。北京城有许多著名的古槐,城区内年龄最大的已达千岁,是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文津街北海公园东岸画肪斋院内唐槐,乾隆皇帝曾御笔题写“古柯庭”三字。在香山脚下,卧佛寺东南正白旗村的曹雪芹故居门前,矗立着三棵巨大古槐。门东边的古槐就是著名的“歪脖槐”,因此香山一带有“门前古槐歪脖树,小桥流水野芹麻”的小曲,记述有关曹公故居,盛夏时节,巨冠浓荫,故居门前真是“庐结西郊别样幽”。

    老北京喜槐,与它是移民城市有关。老北京人指国槐为故乡,故落地生根后,自然广植国槐。特别是明清两代,北京国槐数量激增,故宫的御花园中,就种了18棵明以前的槐树。而且槐树成了北京城的行道树。

    除了以上各种因素外,槐的许多实用价值也深受古人青睐,比如,树冠可以遮阴,幼芽和花可以食用,木材可以做家具等。故而,古代的街道两旁多为槐树,房前庭院也以槐树居多,国槐之名,名符其实。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7016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2695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