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春霆发响 惊蛰飞竞 生机勃发:春光烂漫时
2018年03月06日
来源: 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
【字号: 】【打印

    杏花村酒寄千程,佳果满前莫问名。

    惊蛰未闻雷出地,丰收有望看春耕。

    惊蛰, 古称“启蛰”,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345°。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到处是一派融融春意了。

    惊蛰

    震为雷,雷惊动,潜藏之物都惊恐而出。蛰是潜伏,所以陶渊明诗用“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惊蛰原名“启蛰”,改启为惊,突出了惊动。惊蛰最有气势的描写是:“春霆发响,惊蛰飞竞,潜龙浮景,幽泉高镜”,如此生机勃发,方有春光烂漫。

    惊蛰三候:

    一候桃始华;

    二候仓庚鸣;

    三候鹰化为鸠。

    驚蟄 | 是日驚蟄,雷發東隅,潛蟄驚出。此時節,暖風細雨,草木蔓發,鳥蟲鳴啾,步入山徑或弄泉玩石,或漱齒濯足,林澗拾松枝汲山泉,焚妙香煮苦茗最為愜意,與麝犢共臥於松柏豐草間,與鶴雛共舞於百花深處。田間新犁耙田如櫛,農友問桑說麻,同投竿取魚,決渠灌花。待看花繁錦簇時,街巷山渠杏花聲。

    惊蛰时分,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该节气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冷惊蛰,暖春分”等。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

    物候桃始华:桃,果名,花色红,是月始开。仓庚鸣:庚,亦作鹒,黄鹂也。《诗》所谓“有鸣仓庚”是也。鹰化为鸠:鹰,蛰鸟也,鹞鹯之属;鸠,即今之布谷。

    这个节气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其意是,春季万物复苏,应该晚睡早起,散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这概括了惊蛰养生在起居方面的基点要点。

    惊蛰习俗

    祭白虎

    民间有惊蛰祭白虎的习俗。传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惊蛰日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遭小人恶语算计,以致年内诸事不顺。祭白虎,可免受小人之害。祭白虎,是指拜祭纸绘的白老虎,老虎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以肥猪血喂之,使其饱后不出口伤人,再以生猪肉抹在老虎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是非。

    熏艾

    惊蛰之后,蛇虫出动。古时惊蛰当日,人们点燃清香、艾草,持之熏家中四角,驱除蛇、虫、霉味。

    惊蛰吃梨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传说,雍正年间,晋商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

    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打小人”驱赶霉运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惊蛰养生

    惊蛰时节肝之阳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肝之性、补肝之阴、养脾之气,多食蔬菜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春笋、山药、菠菜、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芹菜、鸡、蛋、牛奶等,油腻食物应少吃。《黄帝内经》载“春夏养阳”,韭菜、春笋、荠菜等能升发阳气,可适当食用,但辣椒、葱蒜、胡椒等辛辣食品过于发散,耗伤阴气,不宜多吃。

    春属木,入味为酸。按照养肝原则,惊蛰季节要少吃酸,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利水祛湿、健脾补益作用的汤水或食疗粥来增强体质,如大枣粥、山药粥、苋菜头云苓鲫鱼汤等。

    【体】春暖慎防病

    惊蛰过后气温回升,各种病毒、细菌开始活跃,流感、流脑、非典型性肺炎、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在这一节气易于流行爆发,必须提高警惕,如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皮疹,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传统医学认为,春属木,对应五脏为肝,顺应自然界生长生发之规律,春季容易肝风、肝火妄动,易引起心脑血管病及高血压病。

    《黄帝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为正气强盛,邪气不易入侵,疾病也就不会发生。这是说,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是预防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惊蛰节气前后,冷暖空气交替开始频繁。此时,“春捂”不能忘,保持微微出汗,以帮助抵御渐退的寒气,有助于气血流通,顺应阳气的升发。惊蛰以后,气候仍然干燥,补充水分也是很必要的。

    蛰 思

    又到惊蛰。

    便想起这个不常用的“蛰”来。

    “蛰”最初的字形是“虫”字在“执”字内而非下,字面的意思为“被控制的虫子”,

    科学的说法是“动物以介于睡觉和冬眠之间的方式越冬”,不仅限于昆虫。

    蛰,并非冬眠,要不雷哪里惊得醒?

    “蛰”并非被控制,而是自我调节自我控制,通过睡眠减少消耗,不用迁徙就可以解除缺衣少食天寒地冻的困扰。

    蛰,是一种生活态度。

    其实,每个人都应该适当蛰一下。

    健康的理念是食半饱,并且隔一段时间断食几日,以排空体内的垃圾。

    再形而上到精神,也是如此。人在红尘,难免欲望多多。

    如果没有停顿,跟着生活和思想的惯性走,临终也不知生命的意义。

    需要有一个时间段,让自己进入洞穴情境,蛰伏下来,不进食,不思虑,让汹涌澎湃的身体和思绪静下来,以意念搜寻自己身体里的欲望,洁净自己,平和自己,才能镇定从容,才能看到是非对错,才会获得精神上的丰美。

    蛰,

    是做减法的态度,

    是静止,

    是思考。

    道家——蛰伏于盛夏,藏华于当春。

    儒家——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惊蛰后的大地长空里,会有许多昆虫羽化,获得新生和自由。

    古今中外所有的大成功者,无不是经过“蛰”的。

    很多人明白,却难以做到。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7016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2496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