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桃园三结义”与“升堂拜母”哪个才是真正的兄弟情义
2018年03月05日
来源: 京都之声
【字号: 】【打印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重要的故事情节。这个故事既成就刘关张三人“百年好和”的美好愿景,又形成了几百年来后人效仿的一段佳话。这个故事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个时代的年轻人组成各种帮会,这些帮会的主要特点就是结义。可是“桃园三结义”只是罗贯中的“美好梦想”,而非历史事实。

    其实,《三国演义》的故事大部分来自于元代戏剧,并不是与《三国志》为同一时期的作品。因为《三国演义》出自《三国志平话》。罗贯中就是按照后者编写了《三国演义》这部幻想中的剧作。可以说,借鉴和抄袭了很多其中的内容。话虽这样说,但并无史料可以证明罗贯中存在“抄袭”的现象,也许只是:如果雷同纯属巧合。

    在真正的历史事实中,“桃园三结义”仅仅限于“恩若兄弟”,对于是否真正结拜并没有留下过多文字。既然刘备对于关羽和张飞恩若兄弟,难道他就不会对别人如此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刘备在请来诸葛亮之后,日日与他同吃同睡同劳动,一个碗里吃饭、一张床上睡觉,对诸葛亮的好要远远超过对关羽、张飞的好!由此不难看出,其实只要是刘备自认为是有用的人才和自认的弟兄,他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

    也许很多人会说这个例子不足以服人,那么《三国志》记载:“是时人民饥馑,屯聚钞暴。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刘备对待普通的士兵和普通的谋士都称为自己的兄弟,也是与他们同吃同睡同劳动,对待他们与对待关羽和张飞并无多大差别。

    从历史事实可以看出,其实刘备对关羽和张飞仿佛做到多关心一些,因为他们是“先入为主”地早早投奔刘备,所以刘备对他们的感情自然要更深一些,对他们的关心也会不自觉地多一些。不过,刘备对他们的感情只是君臣关系,这里面并不包括兄弟情义。而且,在关羽、张飞先后过世时,刘备并没有像书里面写的那样痛哭流涕,而是显得很平静,倒是法正死后,刘备大哭不止,而且一哭就是很多天。

    写到这里,很多人又要说:即便是君臣关系,难道他们就没有一点兄弟情义吗?谈到这一点,刘备做的真不如孙权和大都督周瑜!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三国志》中有明确记载:孙策得到张昭后,与之“升堂拜母”,一以委昭。昭每得此方士大夫书疏,专归美于昭。什么是升堂拜母呢?也就是兄弟二人结拜时的真正程序,也是必须要举办的一个仪式。因为认一个兄弟是件大件,必须要得到母亲的认可才能成为真正的兄弟。所以,周瑜与孙策二人有过“升堂拜母”的情节,他们二人才是真正的兄弟。而且,周瑜视孙策的妈妈为自己的母亲,孙策的妈妈对周瑜说:“我视之如子也。”也就是说,孙策的妈妈从心里是承认有周瑜这个“儿子”的。

    有了“兄弟”这层关系,孙策死后,他将孙权托付于周瑜和张昭。这两个既是“君子”又是“兄弟”还是“君臣”的特殊关系的二人组,将孙权推上了皇位,不仅帮助孙策保全了他打下的基业,而且,赤壁之战结束后,此二人为江东做出了突然贡献。写到这里,我们再反过来看看刘备,他虽然与任何人都能称做兄弟,但同时又与任何人都是君臣,做到为了所谓的“众生皆平等”。

    在兄弟面前无论是否是君臣都应该真心相待,这点刘备并没有做到,而更多的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而耍了很多技俩和手段。而孙策在做人方面比刘备更有心得体会,他才是真正具备大智慧的人才。由此可见,“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只是美好幻想,“升堂拜母”的兄弟情却被小说的故事情节淹没了。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7016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2489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