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三位明朝皇帝 三种“不报”结果却截然不同
2018年02月24日
来源: 搜狐网
【字号: 】【打印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这话大家常讲,“不报”二字的意思,也是一听就懂。然则,在读明朝古籍的时候,我发现也到处有不报二字。

    比如,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篇》中记载:

    尹昌隆……举洪武三十年丁丑科一甲第二,授修撰,改监察御史……及燕师日迫,又劝建文罢兵息战,许燕王入朝,设有蹉跌,须举位让之,不失作藩王。不报。

    建文帝剧照

    明末清初人吴梅村在《鹿樵纪闻》中有写:

    李沾自叙定策功,升左都御史。道臣李谟上言:“今日诸臣能各刻自认先帝之罪臣,方能为陛下之功臣;且拥立之事,陛下既不以得位为利,诸臣又何以定策为功?”不报。

    这里出现了两个不报,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因为他们上的都是谏言,还很刺耳,但是皇上宽宏大量,不报复他们?

    非也。

    所谓不报,其实就是不批复,不答复。也就是奏折上去,石沉大海,皇上不说怎么处理。

    那么,不报会产生什么结果呢?

    尹昌隆建议朱允炆让朱棣入朝,甚至可以把皇位让给他,说不定还能封个藩王。尽管真要如此做,可能有三个结果——被杀、被囚以及当藩王——但建文帝没有采纳,最终是火烧宫殿,焚死。

    第二件讲的则是,崇祯皇帝自缢之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年号弘光。李沾写奏折说我有功啊,得封个官。果然就封了官。李谟则很不满,说皇上既然不觉得当皇帝是好事(先帝死了才有的机会),那么,大臣们哪里又有什么定策之功呢?

    其实就是要求朝廷不要滥封官吏。

    朱由崧不听啊,结果怎样?

    弘光帝剧照

    时人记载,当时的南京城内——中书随地有,都督满街走,监纪多如羊,职方贱如狗——扔块石头,能砸中好几个官吏。人浮于事,怎么对抗李自成的大顺以及清军呢?

    不过,明朝皇帝不批复奏折也不尽是坏事。

    沈德符还记载,“自今上厌臣下之屡聒,一切庋(音:诡 义:放置)之禁中,屡催不下。初亦甚以为苦,久而稍习,遇大小兴革,主者自行其意,第具本题知,不复取上意可否。而大权反下移矣。”

    什么意思呢?

    就是万历皇帝不喜欢大臣们总在他耳边嗡嗡嗡,送上去的奏折,根本不批你的,猛催,他都当成没听见。开始大家觉得事情真难办,慢慢也就习惯了,干脆懒得理皇帝,按着我们自己的意思办吧。

    万历帝剧照

    结果,权力下移,大臣们反而能够放开手脚做事。百度百科在说到万历中兴时提到,“万历帝在位头十五年,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加上能够解决国防边患的问题,《明史》称为“中外乂安,海内殷阜”。万历中期和后期虽然皇帝不上朝,但国家的经济依然平稳地发展,对外的战争也取得不少胜利。国库存银存粮,即使闹灾十年也足够支用。”

    明朝三个时代,三种“不报”,两种产生了后果,一种,则出现了成果。

    只能说,历史就是这么吊诡。正是如此不确定,才更有趣。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7016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2447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