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张辽威震逍遥津但却离不开孙权的完美配合
2018年02月23日
来源: 搜狐网
【字号: 】【打印

    当敌方进攻受挫,出现溃退时,一般会追击敌军以求取得更大战果。如果敌军并未战败,而是有计划有组织地退出战斗,能否追击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为什么敌军战败要追击,那是因为出现了有利的战机。同理,只要敌军在退出战斗的过程中出现了有利于我的战机,哪怕敌军有计划有组织,一样可以追击。这一战斗行动并不是以敌军撤退是否有计划有组织为决定要素的,而是以是否有利于我方来决定的。

    下面结合合肥之役,来看看追击和撤退的问题。

    合肥之役的第二阶段没什么好讲的,就是孙权在合肥城下干瞪眼,楞是拿合肥没办法,在此略过。

    之前就讲过,孙权在军事上其实是个菜鸟,在围攻合肥十余天未有成效的情况下,决定撤退。

    也许是为了挽回之前失去的面子,孙权把指挥所开设在撤退部队的后方,亲自指挥全军,吕蒙、凌统、甘宁、蒋钦、潘璋等一干人拥簇着他,一大堆麾盖和鼓吹,咋一看甚是威风凛凛。实际上这帮人心里很清楚,他们主公不通兵法,可又是个二愣子,劝不得,只好紧紧跟随他,以防不测。

    这样一来,这些人的部队其实已经开拔了,可每个部队的主将却不在,都陪着孙权呢,将不随兵走,这是东吴军撤退时第一个破绽。

    另一边,陈武、宋谦、徐盛三人指挥各自的部队担任全军的后队,负责掩护全军撤退的任务。当是时,此三人地位相差无几,比资历陈武、宋谦差不多,徐盛虽然较嫩一点,可此人向来眼高过顶,谁都看不上。这三人弄在最后面,也没个统一的指挥,谁也使唤不动谁。

    虽然孙权是自己亲自指挥断后,可你又不知兵,能指挥出个花来吗?这是东吴军撤退时的第二个破绽。

    孙权看着前军都走光了,于是就招呼掩护的三人,你们也撤吧。陈武老实,他殿后,让宋谦、徐盛两人先走。张辽之所以能成为名将,正是因为他拥有善于把握战机的非凡能力。在东吴军组织撤退时,合肥城中有一双眼睛死死地盯着他们呢,这正是张辽。

    张辽揉揉自己的眼睛,看看远方已经不见踪影的东吴大部队,又看看正在依次撤出阵地的陈武、宋谦、徐盛,再看看挥舞马鞭,慷慨激昂、意气风发,一副指点江山派头的孙权,确信自己的眼睛没有出现幻觉。

    于是正在撤出掩护阵地的东吴士兵们见到了他们最不愿意见到的一幕——张辽又来了,还带了好多好多人。

    上次是出来搞破坏,张辽就带了800人;这次不一样,这次是来砍人的,合肥城的7000人来了一大半,黑压压的一片。要说东吴军在场的人也不少,陈武、宋谦、徐盛每人都有2000人,再加上孙权身边的亲卫队1000多,总数比起张辽来只多不少。

    可张辽选择的时机好啊,这边东吴后卫部队正在组织撤退,那边主力走飞快,不见了,而指挥所居然还没动,对,没动。

    当魏军突然杀出时,后卫部队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难道是给我们发路费吗?只一个回合,反应最快指挥部队返身接战的陈武就被魏军骑兵宰杀了。兄弟部队有难,可宋谦、徐盛部没有救援,反而跑了。

    当然未必是宋谦、徐盛两人胆怯,好歹也是东吴第一流的战将,只是部队开始逃跑了,裹着他们跑他们也没脾气。反正陈武已经掉了脑袋,不救他也不算个啥,可这两支部队一逃,直接后果是把指挥所给卖了,赤裸裸的暴露在魏军的冲击之下。刚才还是1.4比1,东吴兵力占优,转眼间变成了1比3,张辽兵力占优。

    这会儿估计孙权是吓糊涂了,居然派人去叫主力部队回来,人影都不见了去哪叫啊,也难怪他,上次就被张辽整了个够呛,现在一看张辽这个煞星又来了,能不吓糊涂么。还好他糊涂,旁边的人不糊涂,这帮人早知道他们家主公会出个幺蛾子什么的,都留在他身边呢。

    先是潘璋带了几个人飞马就去拦截宋谦和徐盛的溃兵,都这当口了,远水救不了近火,先把眼前的部队组织起来再说,剁了跑最前头两人后,溃兵止住了。看看,这思路才叫清晰。

    凌统等一干人呢,直接带着他们的亲兵投入战斗了,啥都别想了,先把张辽挡住再说。其中的甘宁也是个硬汉,一边张弓射击一边居然还有空回头厉声高呼:“军乐队都死光了啊!还不奏乐!”这声断喝其实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

    这时潘璋带着宋谦和徐盛的部队也调头杀了回来,张辽的攻势暂时被遏制住了。眼看着东吴军逐渐在扭转被动局面,孙权又跑出来坏菜了,他,跑了。

    孙权逃跑也是有理由的,张辽第一波攻势被挡住后,肯定换招,不急于正面硬突,而是指挥骑兵侧翼包抄,不跑就被张辽合围了。

    只是他这一跑,极大地影响了东吴军的士气,更是对整个战局产生巨大影响,凌统、吕蒙、甘宁、蒋钦诸将只能且战且退,护着孙权是重中之重啊,本来尚有可能挺住的东吴军队再也顶不住魏军的攻势了,战局急转直下,再无扳盘的可能。

    张辽抓住东吴军阵型松动的大好战机,急突,整个东吴军瞬间混乱,只有凌统带着人死死护着孙权跑,其他人都被魏军冲散,暂时失去了联系。

    当孙权跑到逍遥津的桥边时,洋相又出现了,这么要害的地方居然没东吴部队,桥已经被张辽部给毁掉了。为掩护孙权逃跑,凌统带着三百亲兵返身再次冲向魏军,能不能打赢肯定没想过,要的只是时间,在击杀数十魏军后,三百亲兵全部战死,凌统身被重创仅以身免。然而凌统部用命换来的宝贵时间使得孙权驱马越过了断桥,终于逃脱了。

    《三国志.裴注》引用《献帝春秋》曰:张辽问吴降人:“向有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是谁?”降人答曰:“是孙会稽。”辽及乐进相遇,言不早知之,急追自得,举军叹恨。

    这就有点搞笑了,张辽第一次出击时都已经杀到孙权麾盖之前了,还要喝孙权下来干架,哪有没见过孙权因此而不认识的道理,可见此段文字是替孙权粉饰之词。

    孙权要是镇定那么一点点再勇敢那么一点点,不跑,东吴军在暂时挡住张辽第一波攻势后,完全有时间组织部队构成保护方阵,以空心方阵抵挡魏军步骑兵的冲击。潘璋带着宋谦、徐盛的部队及陈武的余部就在旁边厮杀,主力部队亦在赶回途中,东吴军完全有机会凭借其优势兵力扭转战局,只是孙权实在缺乏一个优秀指挥官应有的素质。

    纵观整个合肥之役,东吴战败并不是偶然。

    首先东吴军师老兵疲,此次合肥之征在战略上就是一个错误。

    孙权在与刘备谈和后得到重要军情,曹操正在远征汉中,无暇东顾,因而挥师攻打合肥,想拣个便宜。可是他没想过他的部队出征时间已经很长了,先从江苏跑到湖北、湖南,在荆南一带就待了很长时间,又从湖南跑到安徽,士兵们长途跋涉又长期在外已经相当的疲劳,况古时作战数万人长时间在外扎营又很容易引发各种传染疾病。以疲敝之师伐有备之坚城实在不是很高明的策略。

    其次孙权本人的军事素养又很成问题。

    从两阶段的作战情况来看,孙权对于军队的部署,调度和指挥都不及格。在进攻中部署有误,被张辽抓住机会出击;在组织撤退中问题更是严重,总共出现了部队行军序列脱节、指挥所过于突前、后卫部队盲目脱离岗位、没有建立梯次掩护部署、防御要点没有部队把守、本人面对险情应急处置不当等多个错误,让张辽抓住了破绽把多于魏军的东吴部队一顿暴揍。

    这些缺陷,导致在合肥之役中优势的东吴军反而惨败,大将战死,自己本人都差点当俘虏。不过出现在孙权身上倒也正常,他这辈子就没真正打赢过一次,除了早期在各位老将的帮助下胜了次黄祖和擒了个朱光,其本身就没多少军事才能。

    至于张辽,我们只能说其把握战机的能力确实是一流的,没有张辽出色的洞察力,魏军也无法赢得这场战役。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7016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2442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