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三国争霸:曹操用一只“鸡蛋”打败诸葛亮
2018年01月17日
来源: 中国是部金融史
【字号: 】【打印

    据《三国志》记载,董卓死后,汉献帝回到洛阳,人们像看猴戏一样参观这位末代皇帝,皇室威严荡然无存。朝臣只能栖身在破壁残垣中,正部级以下官员要靠采摘野谷充饥,很多人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在田野中……

    纷纷乱世,货币早就在战乱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粮食才是最金贵的物品。即使手里有货币,又怎么会有人肯把赖以为生的粮食卖给你?

    一个没有货币的世界,天下英雄又当如何自处?

    1 曹操:“空手套白狼”赚来第一桶金

    据说诸葛亮出山之前曾与刘备纵论天下大事,也就是所谓的“隆中对”。据说这场“隆中对”最初的来源是《三国志》中的一段描述,今天学界已经证明这段所谓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后人比照《三国演义》添加,并非《三国志》所写,《三国志》只为我们记载了曹操和谋士毛玠的“隆中对”。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在曹操和谋士毛玠的一次会谈中,二人深刻剖析了国内形势,精确判断了敌我优劣,也确定了曹操此后的立国方针。

    当时,最强大的军阀首推北方的袁绍和南方的刘表。毛玠认为,袁绍为人多疑而少断(我始终认为,《三国演义》把袁绍的性格嫁接到曹操身上),根本没有紧抓经济建设,他的军队甚至靠野果充饥;刘表为人小富即安,只要不冒犯他的利益,他就不会主动进攻别人。

    结论:袁绍、刘表都不可怕,曹操要想成就“霸王之业”,只须“守位以财”。

    这句话也是当代国际关系中永恒的真谛:要想成为世界霸主,必须有最强势的经济!

    曹操“守位以财”的方法,在历史上叫作“屯田”。所谓“屯田”,就是招募流民开垦无主荒地,是典型的空手套白狼:曹操之所以能招募流民,是因为流民相信他能保护自己安心生产;曹操之所以能保护流民,是因为他身后有众多流民。

    “鸡生蛋,蛋生鸡”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关键是第一只蛋——第一笔招募流民的钱究竟要从哪里来?乱世之中,无论增加税收(财政政策)还是铸造大钱(货币政策)都不好使。

    大家都快饿死了,增加税收肯定捞不到油水;至于铸大钱,就算有人肯要,也没有粮食可卖。既然征税和铸大钱都骗不到财富,那就无须遮遮掩掩,直接明火执仗地抢劫好了!

    定都许都之后,曹操收编的第一批黄巾军是青州流民,大约有一百万人。为了安抚这批流民,曹操挑选了其中的精壮者,号“青州兵”。然后,曹操亲自带着青州兵劫掠了从汝南、颍川来的黄巾军,夺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靠着这些资财,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颁布《置屯田令》。流民每五十人为一屯,春夏耕种、冬秋操练。屯民如果使用官家耕牛(也是抢来的),收成与官家四六分成;屯民如果自备耕牛,则收成与官家五五分成。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好方法。仅仅一年,曹操就分到了一百万斛粮食。

    成绩的背后是悲惨的屯民,他们要向曹操缴纳50%甚至60%的收成。这样的税率,很高吗?

    高不高,要看跟谁比。

    跟“文景之治”的三十税一比,50%当然很高;跟其他军阀比,已经相当低了。聪明人不止曹操一个,所有军阀都想空手套白狼,都在招募流民。只不过,店大欺客,多数军阀并不在乎流民的生命,甚至不在乎生产多少粮食,他们只在乎自己占有多少土地。在他们眼里,是任人蹂躏的奴隶,不要说分成,流民经常连自己都养不活。

    东汉末年,但凡有点模样的军阀都要靠手下众多坞堡支持,谁也不敢禁止军阀圈禁流民,包括实力最强大的袁绍和刘表。毕竟大家要靠小军阀支撑台面,禁止抢占流民和土地,见面怎么好意思再跟人家打招呼?

    曹操,是唯一禁止圈禁流民的大军阀。曹操本出身寒门,跟坞堡没有多少利益瓜葛,所以,他能下得去手。50%的开价确实黑了点,但比起要钱又要命的其他军阀还是宽松了很多。何况,50%~60%的税率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只执行了一年。官渡之战后,立即改为“每亩每年四升谷,每户每年两匹绢、两斤丝绵”;遇灾年,官府赈济灾民;遇丰年,税率不再提高;屯民可以自由选择,留下屯田或者离开。四升谷、两匹绢、两斤丝绵已经是屯民的所有负担,此外,任何人不得向屯民摊派杂税、徭役、兵役。

    2 曹操打败袁绍背后的经济玄机

    看着曹操挟持汉献帝,看着曹操的一百万斛粮食,看着流民不停投奔曹操,袁绍马上意识到不能由着曹操折腾下去了,否则,很快就轮到自己四处流窜了。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仅在曹操开始屯田后的第三年,袁绍提兵十万进犯许都,试图一举消灭曹操,并劫夺汉献帝。对这场战争,袁绍满怀信心。

    袁绍是征讨董卓的主力,手下将士身经百战,光铠甲就有一万多领。曹操的青州兵总数只有三四万人,其实就是一群吃不饱、穿不暖的流民,连铠甲也只有十几领。双方真在战场上硬碰硬,不用一个回合青州兵就得溃败。

    袁绍确实猜到了故事的开头,却没有猜对故事的结尾。

    僵持一年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双方决战于官渡,袁绍堂堂十万大军只落得八百轻骑逃奔北方的结局,官渡之战以袁绍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我们无法为您解析战争中排兵布阵的问题,不过,我们可以为您解析战争背后的经济玄机。

    决战之前,袁绍的监军沮授曾建议不要急于决战,曹操只有一州之地,屯田也才刚刚开始,只要派兵驻扎在兖州境外,在春耕夏收之际不断派兵骚扰,不出三年兖州就会大乱;如果同时“外结英雄”,让刘表、刘备等人同时骚扰兖州,不出两年,曹操将不战自溃;如果非要一战解决曹操不可,万一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玩过《帝国时代》的人一定知道,在从“黑暗时代”升级到“帝国时代”的过程中,只要不断派兵骚扰对方生产,就一定会降低对方军事实力。真实的战争也是如此,如果想在战争中事半功倍,就一定要先摧毁对方经济——1990年,在美国“沙漠风暴”行动开始之前,伊拉克已经被“禁运”、“制裁”搞得奄奄一息。

    袁绍谋士的点子相当中肯也相当阴损,可惜,袁绍果然是一个多疑少断之人。他不但没有采用沮授的建议,反而集中了冀、幽、并、青四州的全部存粮,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出兵之前,袁绍满怀信心地向战士宣布,军粮足够支撑一年以上,希望战士们安心作战,一年内保证大家能吃上饱饭!

    约一万多车粮食,浩浩荡荡运往官渡前线——那可是曹操的地盘!

    正是看到了袁绍的强大,曹操才坚定不移地执行了逃跑计划,他一路从黄河以北的官渡逃到黄河以南的阳武、滑县,每次都是闻风而逃,绝不损失一兵一卒。

    从建安四年九月开始,整整一年时间,袁绍从来就没有接触过曹操主力。因为,曹军最主要的工作不是打仗,而是摸黑打闷棍之类的小贼行为——偷袭敌军粮道。

    官渡决战之前,曹军的最高战绩是一次就烧掉了敌军几千车粮食。袁绍要在兖州地盘上找到曹操主力,就如同东汉军队当年在大漠上找西羌骑兵——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东汉经济如此强大,尚且被西羌拖累到天下大乱,何况不富裕的袁绍。出兵作战不是公费旅游,十万适龄男子,一年多时间光吃饭不干活,粮草又不断被袭击,这日子还过不过了?日复一日的游荡中,袁军的锐气早就被消耗得一干二净。

    建安五年八月,曹操终于找到了袁绍最大的屯粮之地——乌巢,并一把火将之烧了个干净。消息传来,袁绍十万大军在前线向曹操投降,自此袁绍失去了争霸天下的实力。

    袁绍在北部四州卯足了劲刮地皮的时候,曹操在兖州干什么呢?

    答:斗地主、减租减息、分田分地真红火。

    官渡决战当年(建安五年),曹操宣布缓征屯田户所有份粮,颁《抑兼并令》。明确禁止各地坞堡收容流民、抢占无主土地,坞堡不能再奴役流民,举凡收容流民,都要直接成为曹操(国家)的屯民。无论是天皇贵胄的皇亲国戚,还是位极人臣的宰相,都必须遵守这道《抑兼并令》。

    例如,曹操的堂弟曹洪。董卓之乱的时候,曹操被董卓军队袭击,曹操的战马不幸死亡。危急时刻,曹洪把自己的战马让给曹操,说:“天下可以没有曹洪,但天下不能没有曹操(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

    战乱之中,让出战马,相当于让出自己的生命啊!

    当时,曹氏兄弟抱头而泣,曹操发誓定不辜负曹洪。

    胜利了,曹洪既是曹操的亲戚,又有如此资历,自然要把家业做大做强。面对曹操的《抑兼并令》,曹洪倒也不敢公开抗命,只是让手下豪奴在长社县私自招揽流民,隐匿土地不缴税款。

    结果,长社县令杨沛一点面子也没给曹洪留,亲自跑到曹洪家里把人抓走,不但当街把豪奴的腿打折了,还终日把人放在大街上作为反面教材展览……曹洪是一个厚道人,看到仆人替自己受过,就跑到京城找曹操,希望能把人先捞出来。不用说曹操、曹洪是堂兄弟,就凭当年让出战马的情分,曹操也应该给曹洪几分面子。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曹操不但没下令放人,反而将那个替曹洪背黑锅的仆人拉到大街上,“咔嚓”一刀给砍了。如果事情到此为止也就算了,曹洪只是损失了长社县的土地和一个仆人。让人更没有想到的是,事后,曹操居然派那个“抓人、打人、杀人”的县令杨沛到曹洪的老巢邺城当县令。

    杨沛临行前,曹操当着曹洪的面问杨沛:你想如何治理邺城?

    杨沛答:臣当竭尽心力,依您的法度办事。

    曹洪终于明白,曹丞相的誓言是相当不靠谱的。曹操的言下之意是,你如果再不老实,连你一起砍。自此,曹洪只得收起买田置地的心思,亲自督导邺城的奴才们关门歇业。其实,历史有时候很可笑。曹操确实是一个土匪,一个很大的土匪。正因为曹操是大土匪,所以,他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国家”。曹操禁止其他军阀圈禁流民和土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时的流民问题。

    曹操当政时天下无主、土地数不胜数,把这些土地分给流民,在全社会绝大多数人都获益的情况下,个把军阀只能保留意见,社会由大乱转向大治。曹操的士兵虽然少,但大家抱有同一个信念:如果要过好日子,必须击溃袁绍。何况,作战任务并不困难——只是在自己的地盘上找到别人的粮食,能带走的就带走、带不走的烧掉。袁绍的士兵虽多,也不过是来军队混饭吃的农民,就算能取得偶然的胜利,回去以后还不是要挨饿?

   1 2 下一页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7016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227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