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纯真的孩子怎么变成了“坏人”
2018年01月10日
来源: 心理咨询师曹怀宁
【字号: 】【打印

    有人问我,怎样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校园霸凌中的施暴者和受害者?

    在校园霸凌中,出现的施害者与受害者大多数是未成年人。很多成人惊异于这些未成年人的残酷与冷漠,但其实,这并不意味着那些施害者以后就会是十恶不赦的坏人,这与他们所处的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有很大的关系。

    人的内心有温柔、富有同情心的一面,但也有残酷、具有破坏欲的一面,这两部分会随着人的成长过程一起动态发展。

    在人小的时候,这两部分都会天真、直接地展现出来,比如,幼儿面对母亲时会露出笑容,婉转依恋,但看到会飞的昆虫时也喜欢去捏它,撕掉它的翅膀,这便是人性两面的体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社会化的加深,超我会开始渐渐指导我们的行为,教我们压抑负面的部分,发扬正面的部分。

    但在青春期时,由于体内荷尔蒙的激荡,我们的内心也会迎来一段激烈动荡、混乱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我们充满热情、相信理想,却又怀疑一切,容易沮丧。我们想用力地爱,也想用力地恨。我们想挣脱既有的束缚,想找到自己,活出自己。

    有很多校园霸凌事件的内部心理因素便在于此。

    那些施暴者,他们因着过往童年成长经历的影响,在自我认同时趋向于以霸凌的方式证明自身的力量感和价值感,或者这是一种反向形成,以此来逃避内心的恐惧与自卑。

    对于这些霸凌者来说,他们的力量感其实是一种虚幻之物,前者也许能在校园呼风唤雨,但进入社会后,当他面对比自己力量强大得多的存在,此时内心的痛苦相较其他人来说也会剧烈得多,很容易产生自卑与恐惧。

    而后者,由于他内心早就存在着恐惧与自卑,欺负他人带来的能量感就仿佛吸入的毒品一样,只能缓解一时之苦。效力一过,内心的自我谴责反而会加深恐惧与自卑,他就这样一直不断陷入恶性循环。

    因此,在校园霸凌中,需要帮助的不仅仅是受害者,施害者亦然。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7016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2239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