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虎啸龙吟》掀起魏晋热:司马懿夺权秘事
2018年01月09日
来源: 搜狐历史
【字号: 】【打印

    一部《虎啸龙吟》掀起了魏晋热,司马懿夺取魏国政权的历史事件为观众所热议。司马家族夺取政权,有其历史的偶然性,司马懿长寿,魏国几代君主短命,给其夺权创造条件;同时,经济基础、社会思想以及曹魏政权的执政失误是司马夺取天下的主要原因。

    司马懿夺权历程

    1、曹操时期,强征入府,不被信任

    司马懿出身河内世家大族。 公元201年,22岁的司马懿被曹操召入府中任职,司马懿不想为曹操效力,以自己患风痹病为借口,绝了应召。公元208年,曹操用强制的手段应召司马懿为文学掾。司马懿是曹操晚年的谋士之一,曹操对他并不信任,时常叮嘱曹丕,司马懿可能是毁坏曹魏江山的人,显然曹丕没有听取父亲的忠告。

    在曹植、曹丕世子之争时,司马懿是曹丕的拥护者,与陈群、吴质、朱乐是曹丕最得力的亲信。曹丕战胜了曹植,成为魏王,随后称帝,司马懿成为了开国功臣。站队成功,奠定了司马家族在曹魏帝国的特殊地位。

    2、曹丕时期,辅政大臣,由文转武

    曹丕称帝后,在政治上与世家大族妥协,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军事上倚重曹氏、夏侯氏边缘宗亲,对于威胁到自己帝位的近支宗室,严密控制,曹植、曹彰等人才华横溢,不为所用,形同囚犯。

    随着三国鼎足之势形成,主战场主要分布在关中、荆州、扬州等地区,统军元帅均为曹氏、夏侯氏亲贵,第一代的元勋曹仁、夏侯惇等人相继去世后,第二代的曹真、曹休、夏侯尚成为宗室主要将领。夏侯尚在226年去世,曹氏宗亲军权开始旁落。曹丕在227年去世,临终前令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为顾命大臣,宗亲与士族比例为2:2,陈群与司马懿都是曹丕的亲信,顾命大臣相互制衡。曹丕两度伐吴,司马懿留守许昌,掌握部分军权,由文臣向统帅转变。

    3、曹睿时期,二度辅政,国之栋梁

    曹睿称帝后,魏蜀战争频发。魏明帝即位伊始,诸葛亮就开始策反由蜀国投降魏国的孟达,司马懿率军斩杀孟达,平息了这次叛乱。同时,魏明帝令司马懿督荆、豫二州诸军事,司马懿成为荆州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此后,诸葛亮五出祁山,西北军事长官曹真去世,司马懿接替曹真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曹魏三大军区司马懿担任两个最高长官,奠定了丰富的文武官员人脉。熬死诸葛亮后,司马懿又率军剿灭了辽东的公孙康,班师回朝后第二次成为辅政大臣。

    曹睿病重期间,曾出台两套辅政班底。一是以燕王宇为大将军,使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韂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对辅政。曹宇是曹操之子,秦朗是曹操的养子,曹爽、曹肇是曹真、曹休之子,夏侯献是夏侯家族成员, 5人全是宗亲,曹睿对司马懿势力的膨胀有着清醒的认识,故意将其排除在外。曹睿却听信刘放、孙资的谗言,临终前修改了辅政名单,令司马懿和曹爽辅政。司马懿与曹爽的政坛影响力不可同日而语,一个是功勋老臣,一个是无尺寸之功的官二代,毫无政治经验。如此辅政班底,为曹魏政权的易主埋下了隐患。

    4、曹芳时期:韬光养晦,夺取政权

    齐王曹芳即位,曹爽和司马懿辅政。曹爽在辅政初期对司马懿极为恭敬礼让,随着时间的推移,曹爽等暴露出了政治上的不成熟。曹爽排除异己,妄自尊大,遭到了魏国元老的集体不满。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及亲信三族,曹魏政权被司马氏控制。

    司马懿的专权引发了同为元老的王凌的不满,镇守淮南的王凌与外甥令狐愚图谋废黜曹芳,立楚王曹彪为皇帝。司马懿引兵讨伐,王凌自知不敌,服毒自尽。司马懿借机将魏国王公拘捕,放置也称,严密监视。平定了王凌之乱,司马懿回到洛阳后去世。

    5、司马懿之评价

    司马懿魏四朝元老,二代辅政大臣,文治武功堪称魏国第一功臣,其贡献是不容抹杀的。在夏侯尚、曹真、曹休等宗室功勋统帅相继去世后,司马懿承担着魏国对抗外敌的军事任务,剿灭孟达,击退蜀、吴的进犯,平定辽东,平叛王凌,功勋无人能比。即便是面对政见不同的曹爽,司马懿也是多次劝阻,不要贸然攻打蜀国,出于公心。从历史发展进程的角度来看,司马懿对魏国的壮大以及西晋统一全国做出卓越贡献。

    司马氏夺取天下给后人诟病颇多,主要原因是依靠诈力,既凭借政治权力通过政变夺权夺取天下。从曹魏皇族的角度来看,被自己人篡权和被敌人用武力征服是两种不同的王朝终结方式,被篡权更加难以接受。手握重兵的大臣,在王朝权力真空时夺取政权,在道义上为人不齿,但是王朝的更迭不以个人道德评判为转移,还是基于个人实力。对司马懿的批评,更多的时基于道义。

    6、司马家族的夺权历程

    司马懿去世后,长子司马师接管了权力。司马师接位,完全是一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姿态,欺凌皇室,屠杀异己,引起了曹芳的不满,254年,李丰、夏侯玄及皇后的父亲张缉意图推翻司马师,让夏侯玄执政,事情泄露,司马师诛杀三人全族,废黜了皇后张氏,又逼迫太后废黜了曹芳。次年,毌丘俭、文钦在寿春举兵讨伐司马师,司马师亲征剿灭,不久去世。

    司马昭接位后,剿灭了起兵的诸葛诞。曹髦见权势渐失,于260年亲自讨伐司马昭,被司马昭的卫队所杀,司马氏代替曹氏已成定局。此后,司马昭派军队消灭蜀国,被封为晋王,位篡位做最后的准备,突然猝死。

    司马炎继承了父亲的晋王之位,随后废黜皇帝,改朝换代。

    司马家族夺取的直接原因

    1、直接原因:司马懿的个人作用

    能力超群、善于伪装、隐忍都是政客的共性,司马懿能够取得政权的主要原因是长寿。三国时期,医疗远不及现代发达,战乱频繁,人们的平均寿命不过是30多岁,司马懿的寿命是72岁,熬死了两代魏国君主与一代魏国功勋。

    曹丕、曹睿父子均是雄才大略之主,皆英年早逝,曹丕40岁去世,曹睿年仅36岁。与司马懿同一批的功勋元老王朗、华歆、陈群,宗室显贵夏侯尚、曹真、曹休全部死在他身前,有能力的、有地位的死在前面,活下来的元老地位功劳又不及司马懿,比如说王凌。可以说长寿是司马家取得政权的重要原因。

    2、主要原因之一:经济政治文化的高度垄断形成了士族集团,对皇权构成威胁。

    士族集团形成的初期是东汉王朝,东汉是豪强地主建立起来的政权,因此世家大族享有各项特权。经济上,世家大族疯狂的兼并土地;政治上,垄断仕途;文化上,传播儒学。因此世家大族势力日渐膨胀,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逐步控制政权,皇权地位日渐衰微,东晋时期皇帝形同傀儡。

    从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士族逐渐取代皇权成为政权的主要控制者。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皇权需要士族巩固政权,但是也不得不放纵其势力膨胀,随着士族势力超越平衡点,改朝换代必不可免。司马懿夺取曹魏政权不费吹灰之力,其个人能力虽然强大,但是其背后的士族集团力量也是重要的支持者。司马氏执政后,士族力量继续膨胀,他们是改朝换代的受益者。

    3、主要原因之二:社会风气的变化

    从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中国的学术风气发生转变,也成为魏晋易代的主要原因。东汉末年,社会乱象显露,受儒家熏陶的士大夫们虽然对黑暗的显示感到不满,但是忠君爱国的思想浓厚,砥砺名节,同暴力抗争。董卓之乱,袁术称帝,袁绍意图另立新君,都因得不到支持而最终失败。

    曹操推行唯才是举,以法家的思想开创霸业。他对于士大夫采取了既利用,又镇压的方式,孔融、荀彧、崔琰等人儒家士大夫坚决反对曹操篡位,成为东汉的殉道者,被杀或被逼自杀。此后,士大夫们的思想发生转变,从忠君爱国、砥砺名节转变为趋炎附势、不问苍生,对现实不满的人表现为放浪不羁、隐逸谈玄,不与朝廷发生正面冲突。曹丕在士大夫的拥护下成为皇帝,但是此举淡化了忠君思想,既然曹魏可以代替汉,那么司马家族取代曹氏又有什么不可呢?当士族出身更能代表士族利益的司马氏控制政权后,曹魏政权的拥戴者又成为司马氏的开国功勋,对他们而言,既得利益不受损失的前提下,皇帝姓什么毫无关系。社会风气的转变降低了大臣的忠诚度,也成为曹魏政权覆亡的重要原因。

    4、主要原因之三:执政理念失误

    曹丕在与曹植的竞争中惊险胜出,他心胸狭隘的一面在施政理念钟彰显无遗。

    在士族壮大的客观环境下,皇族是忠诚度最高的阶层,与魏国利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曹丕、曹睿对皇族严密盯防, 魏国的王公贵族被分封各地,没有实权,不得相互交往,定期变换封地,和囚徒毫无差异,虽然诸王不会对皇帝的权势构成冲击,但是王权势力荡然无存。同时,魏国重用疏远宗亲,但是这些王公大臣毕竟是少数,在人才断档之际,曹睿依然把司马懿写进了辅政名单,为政权的更迭埋下隐患。削弱皇族,外族势力的膨胀自然会窃取政权。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7016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2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