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这个农妇17岁嫁给49岁的老头 真相使人落泪
2017年12月15日
来源: 徽脸
【字号: 】【打印

    她17岁时嫁给了49岁的老头,六年后守寡。她没进过学堂读过书,却养出了中国最牛的大师——胡适,一生获得了35个博士学位。

    民国是一个异常奇特的时代,连年战火纷飞却无法阻挡文化的空前繁荣,社会动荡不安却盛产学贯中西、风雅潇洒的大师。

    那么,若要在众大师里选出个一等一的男神,谁会排在第一位?

    相信所有人的答案都会惊人地一致——胡适。

    冯顺弟,一看这名字就知道是淳朴的老农民生了个女儿后,希望顺个可以传宗接代的儿子而起的,可是这个普通又土气的名字,却因培养出中国影响最大的大师而变得意义非凡,非比寻常。

    冯顺弟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女孩。长相一般,稀松认识几个字,会几门手工活,过着清贫平凡的日子。

    17岁那年,上庄的媒婆前来提亲。本来是件高兴的事,媒婆还没说完,父母的脸却黑了:男方竟然是一个四十九岁的老头子,还死了两任老婆,一个二八芳龄的小姑娘嫁过去做填房,这未免太委屈了,怎么也说不过去。

    还未成年的冯顺弟却看的很开:“给人家做晚娘,聘金彩礼应该会多些,这样你们重建祖屋的心愿总能实现了,将来还可以帮你们的忙,而且听说胡先生也是个人人敬重的好人……”

    懂事到如此,母亲忍不住流下眼泪。但终究不忍心看自己的女儿吃亏,又抹不开面子,勉强答应,却给了媒婆一个假的生辰。

    媒婆高兴地去找村里的算命先生排八字,哪知算命先生竟一眼看出这是错的,而且他连冯顺弟准确的生辰八字都还记得,摊开一排,金玉良缘。

    父母也只好认命,这或许是冥冥之中上天注定的吧。

    就这样,17岁的冯顺弟嫁给了比她大32岁的胡传。

    胡传也算是出身书香之家,官虽不大,却能办事,人称“三先生”,在当地也颇有名望,冯顺弟嫁给她并不算亏。

    两年后,冯顺弟生了个儿子,取名嗣穈,后来有人帮胡嗣穈改了个名字,叫胡适,字适之。

    就在胡适还未满四岁的时候,却传来了胡传病死他乡的噩耗。

    当时顺弟正坐在老屋前堂房门口的椅子上,听见读信人读到丈夫的死讯,身子向后一倒,连着椅子倒在房门槛上。

    一时间满屋子都是她嚎啕的哭声,好像天地都在那一瞬间翻覆了。

    二十三的冯顺弟就此成了寡妇。

    作为当家的后母,大女儿却比她大七岁,大儿子比她大两岁,双胞胎的二儿子和三儿子只比她小四岁,要当好这个家实在是太艰难。

    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胡传死后,胡家还剩下一些存款,放在同乡的店家生息,勉强支撑不至于一大家子挨饿受冻。

    但是大儿子不争气,从小就败家,抽鸦片烟、赌博,到处欠下烟债、赌债。

    每年除夕,家中总有一批又一批讨债的,气势汹汹,每人提着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不给钱就不走。

    冯顺弟表现的十分平静,准备年夜饭、谢灶神、给孩子压岁钱,走进走出,对他们视而不见。

    等到近半夜,才请一位临近的本家来,给每位债主发一点钱,好说歹说,将这些债主一个个打发回去。

    债主走后,大儿子才灰溜溜的敲门回来。因为是除夕,冯顺弟不骂他,脸上也没有怒气,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吃年夜饭。

    不仅大儿子这副样子,偏偏大媳妇和儿媳妇也不是善类,成天搞事情,还总是指桑骂槐,时不时说些尖酸刻薄的话来讥讽冯顺弟。

    冯顺弟总是假装没听见,伤人感情的话从未说出口。

    冯顺弟虽善良随和,仁慈大度,却也有自己的原则,对于超过底线的侵犯,冯顺弟也不会忍气吞声。

    胡适的五叔是个小人,成天游手好闲,吃喝嫖赌、抽鸦片,样样俱全。

    一次他在烟馆里发牢骚,竟说冯顺弟作风有问题,家中出事总请某人帮忙,肯定给了他不少好处。

    冯顺弟听闻后,气得浑身颤抖,嚎啕大哭。哭完之后,她将本家的几位长辈请来,并把胡适的五叔叫来,当面质问。

    五叔自知理亏,最后不得不当面认错赔罪,冯顺弟这才罢休。

    有句话说,三流的父母是保姆,二流的父母是教练,一流的父母是榜样,冯顺弟就是胡适最好的榜样,最一流的父母。

    她谦卑,随和,大度而又坚守原则的品性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方式方法都给了胡适最好的教养。

    而长大后的胡适就像他的母亲那样,对人永远是谦谦君子,哪怕遭论敌奚落谩骂,也一笑而过从不记恨于心。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他这一生时刻不忘帮助贫困的亲友同仁,所以人缘也是出奇的好。当时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的朋友胡适之”

    胡适的心思非常细腻,对女孩特别关照。据说他在讲课时,如果突然起风,而窗边恰好坐着女学生,他会亲自跑去关窗,以免学生着凉。

    也正因为他的敏感细致,女学生大都喜欢他,后来有人曾写诗说他“若与随园生并世,不知多少女门生。”

    胡适虽然仁义平和,但是在民族大义、自由真理面前,他却丝毫不会退让,哪怕是蒋介石,也敢当面批判。

    从不会当众教训孩子的聪明母亲

    胡适在《四十自述》中这样回忆他的母亲:

    “我的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严厉眼光,就吓住了。”

    如果犯了小错误,冯顺弟就在第二天的时候早早起来,等儿子醒来后便好好教育他,让胡适自己反思昨天所做的错事。

    如果犯的是大错,当天晚上等到夜深人静时,她把房门关上,该骂则骂,该罚就罚,严重的时候还会动手打。

    有次饭后,胡适身上只穿着件背心,在门口玩,小姨怕他着凉,就拿了件小衫出来叫他穿上,胡适不肯穿。

    小姨关切的说:“穿上吧,凉了。”

    胡适随口回了句:“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

    听到话音,冯顺弟从屋子里走了出来,胡适便赶快把衣服穿上。到了晚上,冯顺弟把胡适叫进里屋把门关好,让他跪在地上。

    她重重地责骂他:“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

    绝大部分的父母在孩子犯错时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当众大声责骂,训斥,这样不但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也让孩子心里产生抗拒和排斥感,往往是适得其反。

    而聪明的父母绝不会这样做。他们会等孩子情绪先稳定下来,然后再跟他好好讲讲事情的利害关系,哪里做错了?为什么不能这样做?为了让他以后长记性,该罚的还是要罚。

    但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他哭出声音来。她说教训儿子是为了让他懂道理,而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冯顺弟虽然没有文化,但在这一点上超过了绝大部分的父母。

    书,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学区房

    胡传曾留下遗言:“穈儿天资聪颖,应该令他读书”,这也是冯顺弟一直的想法和信念。

    胡传刚过世,那时胡适还未满四岁,冯顺弟便把他送到了学堂。

    因为年纪还太小,要别人抱起才能坐到高凳上,一坐就要坐好久,因为坐上去就爬不下来了。

    学堂的学费不算贵,每年两块大洋,而为了让先生多多照顾,冯顺弟给了六块,而且逐年增加,最后一年加到了十二块。

    顺弟叮嘱先生,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

    所以即便如此幼小,胡适的功课也丝毫不比别人差。

    天刚发亮时,冯顺弟就把胡适叫醒,把他衣服穿好,催他去上早学。

    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

    在母亲的督促下,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是胡适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他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据说那时候小小的胡适就有一大群迷妹了。许多十几岁的小姑娘就喜欢围在胡适的身边,干嘛呢?听他讲故事。

    胡适用他的绩溪土话将古书的故事翻译过来,身边则有一群姑娘一边兴致勃勃的听他讲故事,一边手里纳着鞋底。

    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冯顺弟也并无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冯顺弟毕竟是冯顺弟。

    慢慢的胡适长大了,出国留学的几年里,冯顺弟日益病重,重到连床都下不来,却从未向胡适提起过。

    她请人来家里替她拍了张照片,然后保存放好,跟家里的人说:

    “吾病若不起,慎勿告吾儿,当仍请人按月作家书,如吾在时。俟吾儿学成归国,乃以此影与之。吾儿见此影,如见我矣。”

    情深如此,读完已是泪流满面。

    最令人敬佩的是,她甚至向别人借了八十块大洋给儿子买了一部图书集成。

    八十块大洋是什么概念呢?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的月薪是八块,相当于毛泽东十个月不吃不喝的工资总和,而当时北京一套四合院的房子也不过二百块而已。

    冯顺弟却全部用来给孩子买书了。

    如果冯顺弟也像大部分的父母一样,将这些买书的钱通通换成零食、衣服、鞋子、车子、房子,那么中国还有这样一个享誉世界、名载史册、影响历史变革的大师吗?

    不过是在这大千世界中增添了一粒微不足道的砂土罢了。

    现在的父母也很努力,很操心,绞尽脑汁想着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在同龄的孩子中出类拔萃,以后出人头地,既能赢在起跑线,也能笑到终点站,成为真正的人生赢家。

    各种培训班、补习班、兴趣特长班,可谓是煞费苦心,倾心尽力却连花半个钟头陪孩子读本书都没有过。

    而且现在每家每户的孩子都是这样啊,你上这个补习班,隔壁的孩子可能也在上,你周末学个画画,隔壁的孩子也许在学钢琴或者书法。

    真正的栽培还是需要家长自己用心,所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早早的培养孩子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在教育上的亲身陪伴,才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学区房。

    在这一点上,冯顺弟足以将大多数的父母踩在脚下。

    胡适留学归来后在北京大学任教,成为名声大噪的“洋博士”。

    第二年,儿媳怀孕的消息从北京传来,冯顺弟高兴地合不拢嘴。这时候对她来说,一生的使命与期望算是全部了结。

    紧绷了数十年神经,一旦松懈引发了旧疾,使得她本来沉重疲惫的身躯在瞬间轰然倒塌。

    从发病到溘然长逝,仅仅十几天的时间。而胡适竟还没来得及从北京赶回来见她最后一面。

    胡适能够屹立在中国文化的巅峰,让后人感叹、仰慕和尊重。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背后有个这样伟大坚韧又智慧的母亲。

    她自己生活在社会底层,虽然身份卑贱却和那些出生高贵的父母一样迫切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

    但是她从未动不动就以父母之权威,凌虐在孩子的意志之上。

    她没有多余积蓄,无法给孩子丰厚的物质财富,却给予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馈赠:一条通往知识巅峰的路。

    她在生活的苦难面前坚强、坚韧,在孩子的教育中慈爱、温柔。她自己本身就是孩子最好的导师和榜样。

    如果说胡适是民国天空中耀眼的星辰,在背后点亮这颗星辰的就是像冯顺弟。

    因为,为了胡适,她已耗尽了毕生的精力与心血。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7016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2117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