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镇原石空寺:宋代彩绘的传世之作
2017年12月13日
来源: 兰州晨报
【字号: 】【打印

    

 

   石空寺2号窟局部

    石空寺石窟位于甘肃省镇原县东两公里处,茹河南岸200米处的石崖上,距地面高8米,古名“石空寺”,是甘肃陇东古代佛教主要遗迹之一,石空寺石窟东西长300多米,共有9个窟龛,坐南面北,1、2号窟保存完整,有石雕彩绘泥衣造像14尊,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茹河谷道就在脚下

    驱车从县城去往2公里之外的石佛湾,我们一路一直在宽阔的茹河谷地行驶,公路两边的楼群鳞次栉比,感觉不像是出了城,更难以察觉的是我们的脚下,在1200年前,实际上丝绸之路的萧关-茹河谷道正是经过这里。

    打开车窗,晚风裹挟着酷烈的劲道涌进来,想到岑参的诗句:“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

    在探访药葫芦古城种家将事略的时候,明确了经今北石窟寺、彭阳古城到镇原县,再上塬到新城的道路,在北宋、西夏泾原路一线争夺战中的重要军事防御作用,可见当时也是交通大道。在这条重要的古道上,往来的不仅有负刀荷戟的军士们,更有商旅穿梭、僧徒取经、艺人展演、民众迁徙……

    石空寺所在的石佛湾,远远地望去,齐刷刷的红色崖壁,在群山的环抱之下,像一面屏风突兀地出现在眼前:

    车停在石空寺广场,面山而立,广场右边是新修的殿宇巍峨的同名寺院,而石窟就在左侧的岩壁之上,如珠串一字展开,窟群长200多米,排列有序,错落有致,暮霭沉降中,隐约看到两个通连的大窟里十余尊佛像宝相庄严。这两个窟的下方,依崖建有高台,可从两边拾阶而上。

    石空寺文物管理所的一位工作人员打开了铁门上的锁,像是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他说,石空寺石窟原共开有两个大窟和十多个小龛,小龛均已无物。两个大窟虽有塌损,但造像基本完好。

    高台左侧的1号窟呈长方形,长约12米,高约8米,内正中雕一佛,佛高4.7米,端庄而立,面型丰圆,下着长裙,衣纹显露,双肘上举至腹,一副坦然若思的神态。佛的左右两侧各有站立的一弟子、一菩萨。左边弟子高4.1米,嶙峋的颈骨,清癯的面孔,显得深沉而年长,右侧菩萨的体高也在3米左右,发髻高耸,面部圆润,目半闭,嘴半开,裙带作结垂于腹前,双手合十置于胸部,有亭亭玉立之态,反映了雕刻者对生活观察的敏锐和表现传神的高超技艺。

    2 《石空寺公地碑记》的秘密

    1号窟和2号窟之间相距3米,隔壁有甬道,人可通行。2号窟里雕有5佛4菩萨的群像。佛像皆是立式,高4.7米,均袒胸曲肘,抿目闭嘴,螺髻高耸,面型丰圆,造型与1号龛佛基本相仿。菩萨高3米,分别立于诸佛之间,其体态亦同于l号窟菩萨,只是双手捧物于胸。

    在2号窟的东壁上我们看到了一则《石空寺公地碑记》,高约60厘米,宽近90厘米,青石质,上有楷书,竖写12行,百余字,是清朝乾隆四十三年刻立的,这方题记出现在宋代的佛教造像边上,它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来看《石空寺公地碑记》原文:

    石空寺公地碑記昉於大宋之國延及隆慶之年寺中之公田由來已久自乾隆年河浸水渰其地散失今合社清出四十餘畝東至郭姓西至張姓北至耿姓南至石崖界限分明自兹以往千秋百世永為定規因刊于石以示后邑

    庠生段岳沐浴敬書大清乾隆四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立

    这方题记说到石空寺石窟最早开凿于宋,一直到明隆庆年间建成,至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为石空寺石窟断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石空寺石窟的石雕彩绘泥衣造像的独特风格也证明了这一点。

    纵观这十余尊佛教造像,我们会发现他们身体各部比例无不合度,透视准确,线条圆润流畅,表现出典型的宋代早期造像特征:

    佛像姿态昂扬,仪态沉静;菩萨像体态窈窕,风姿潇洒,衣饰塑造手法简练,仿佛是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弟子像眉清目秀,温顺谦和,那种浓厚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石空寺石窟的造像也可以看到宋代工匠采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杰出智慧,他们根据石佛湾红砂岩的岩质,以娴熟技法先来雕琢造像的形体,然后再对五官、衣纹、发髻、手等进行精细的刻画。

    3 佛光消弭兵气的美好愿望

    红砂岩体本身易风蚀、雨蚀、风化,如何能使他们的艺术创作传之久远呢?工匠们想到了身边潺湲流动的茹河里出产一种松软细腻的河泥。

    工匠们将河床里的沙泥直接施在石雕造像上,涂抹成厚均为四毫米薄薄的泥层。因为沙泥干后硬度极高,不易风化,是一层坚固的保护膜,这是镇原石窟造像艺术中的一大实践和创新。

    在沙泥之上,工匠们再敷一层薄薄的白色化妆土,最后施色而成,用来装饰造像的外观形象。

    这种石雕彩塑泥衣造像的施色有两种。一种是先涂白粉层,然后在白粉层上施色,主要是面部和裸露在外的肌体。另一种是直接在沙泥泥衣上施色,主要是衣饰。石窟造像设色主要以朱砂为主导色,在此基调上再以石绿、赭红、石青、深蓝、蓝黑、铅白等色和谐搭配。特别是造像外衣以朱砂色;裙子以赭红和石绿搭配,使服饰冷暖交辉,与人物丰隆白皙的肌体形成对比,达到色彩明快的艺术效果。对人物的发髻、眼珠、鼻孔均以黑色为主,嘴唇施赭红色,色彩对比强烈,五官形神兼备,十分传神……

    石空寺石窟填补了甘肃宋代石雕彩绘泥衣造像艺术的空白,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知道,陇东一带分布着大大小小20多处石窟群体,多是北魏作品,有一个人起了关键的作用,她就是北魏晚期的胡太后。她是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东南)人,“位总机要,手握王爵”达13年之久。胡太后在临朝听政期间大力推行佛教,使北魏晚期佛教盛极一时,其故乡甘肃陇东,也在她的支持下兴建了许多石窟。

    为什么在胡太后的故乡,会出现一座有宋代的佛教石窟呢?这要看当时的历史环境。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一改后周世宗的抑佛政策,停止对寺院、佛像的废毁,使佛教再度兴盛,陇东又兴起了修建石窟之风,当然在宋夏边境战争不断的动荡时期,当地百姓更有着用佛光消弭兵气,期待社会安定的美好愿望吧!(记者 刘小雷)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7016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2104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