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阉党之乱源于何时
2017年11月28日
来源: 京都之声
【字号: 】【打印

    明正德皇帝朱厚照登基后,宠信他做太子时的伙伴,即照顾他生活起居的八个太监。他们是刘瑾、马永成、谷大用、魏彬、张永、邱聚、高凤、罗祥。这八个人,人品低劣,心狠手辣。他们抱成一团,时称“八虎”,或称“八党”。刘瑾略识几个字,被推为“八虎”之首。

    在明代276年间,刘瑾是继王振之后的第二个大太监。他是陕西兴平人,原姓淡,6岁时净身进宫,投靠一个刘姓太监,改了姓,连他的父亲也改名叫刘荣。弘治时期,他犯了宫规,几乎被处死,后设法免死,由大太监李广引荐,转去东宫侍奉太子,即后来的正德皇帝朱厚照。刘瑾为人狡猾,平日最敬慕英宗朝的大太监王振。这王振,是英宗当太子时的老师,英宗做了皇帝后,称他为先生,尊重备至。刘瑾希望自己能像王震那样,将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刘瑾人很聪明,吸取过去的教训,处处小心,察言观色,百般讨好太子,得到宠幸。

    果真,弘治皇帝一死,太子就成了皇帝,刘瑾这帮人结成死党,排斥忠良,祸害国家,终于酿成著名的阉党之乱。明朝有阉党,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于是,在正德年间,正气与邪恶,君子与小人,一场场争斗,惊心动魄,尽显了朝廷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皇帝登基,是一朝中最隆重的大事,大臣们早就安排好一整套繁文缛节。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按照先帝遗诏,兴利除弊,革新政治。这个少年皇帝(14岁登基),虽然也在元年春季,象征性地耕了地,拜祭了先师孔子,但兴趣全然不在国事上面,一切行文束之高阁,置之不理。登基不到一年,就把每天的日讲(即皇帝每天的听课)停掉了。大臣上疏劝谏,他看也不看,只说:“知道了”。各部大臣上书言事,又常常被太监阻挠,根本传不到皇帝那里。太监天天引导皇帝游戏,不务正事。每次出去游玩,皇帝车驾在前,太监带刀披甲,护驾在后,前呼后拥,有时多达数百人。

    因识几个字,刘瑾被推为“八党”之首

    皇帝懒怠,太监专权,正好使一些小人有机可乘。一些大臣攻于心计,为了头上的帽子,一门心思巴结太监,取悦皇帝。有一个侍郎名叫焦芳,泌阳人,中进士后授庶吉士,就是翰林院的见习生,九年以后终于混到了一个学位。有人讽刺说:“不学如芳,也能学士乎”?他在翰林院时名声不好,又粗陋无学识,且为人阴狠,喜欢无中生有,拨弄是非,廷臣都不想与他打交道,一见他来,常常是敬鬼神而远之,可见其人品如何。

    但小人总有小人的门路。他见大臣中没有自己的地位,便“复锐进,深结阉宦以自固”。于是找大太监刘谨做自己的靠山,日夜谋划挤走老臣刘健、谢迁,代其位入内阁。当初尚书许进论资排辈,想推荐焦芳为吏部尚书。内阁大臣刘健很不高兴,说:“老夫不久归田,此座即焦芳所有,恐诸公惧受其害耳”。后来果如其言。

    正德年间,武宗帝听信太监谗言,开启明朝阉党乱政之先河

    当时正德皇帝听信太监之言,在宫廷大搞楼堂馆所,又大大扩充宫廷用人,多次下旨拨巨款经费,大兴土木,以供日后游玩,弄得财政紧张,国用不足。一次,大臣们聚在一起,议论要皇上节用爱民,焦芳听到之后,故意大声说道:“老百姓家里尚有开支用度,何况皇上?俗话说‘无钱捡故纸’,今天,很多地方隐瞒租税,你们不去追究,却叫皇上节俭,此乃何意”?这位焦芳焦大人为何到处嚷嚷?原来,他深谙宫廷奥秘和官场游戏,知道左右必有太监窃听,一定会向皇上打小报告。他这话明里是说给大臣们听的,其实是讲给皇上的耳目听的。这马屁拍的不漏声色,不显山水,但却产生了神奇的政治效果,当这话传到皇上耳朵里的时候,皇上觉得非常舒服,便对焦芳有了好感,加上刘瑾整天说他的好话,不久,焦芳即被提为尚书。第一次政治投机,便产生了良好的收获。

    户部尚书韩文因八党用事,忧心忡忡,每次退朝与僚属说起,禁不住老泪纵横。恰有郎中李梦阳,为人正直,且很有才华,见状便毫不客气地对韩文说:“你是大臣,何哭也”?韩文无奈道:“有何办法”?李梦阳说:“现在御史们弹劾八党,内阁又极力支持御史,到时你率领朝臣以死相争,除掉此八人即可”。一句话点醒梦中人。韩文听罢,改容道:“说得好!总是不济于事,我老矣,不死不足以报国”。他便嘱托李梦阳起草奏稿。李梦阳一挥而就,韩文自己又读而删之,认真点拨道:“不可太文,恐皇上看不明白;也不可太长,恐皇上看不完”。奏稿把太监的种种劣迹,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此奏章一上,大臣们为之振奋,似乎看到了希望。于是,百官纷纷联名上奏。正德皇帝一看,先是不以为然,说:“他们再坏又能坏到哪里去”?

    刘瑾堪比英宗时期的王振,右图为舞台上刘瑾的形象

    当时的司理太监是王岳。这个司理太监的角色,换句话来说,就是皇帝私人秘书大总管,接触皇帝最多。王岳平素为人刚直,对正德皇帝直言劝道:“弄不好他们要夺天下呢”。皇帝听罢,轻松地说:“他们想夺天下?那就让他们要去好了”,口气很是无所谓。王岳反问道:“如果他们把天下要了去,您到哪里去玩呀”?一说到“玩”字,这位15岁的小皇帝才紧张了起来,可能是被吓着了,史载“惊泣不食”,弄得连饭都吃不下去了,只好说:“那明天我就把他们抓起来”。正德皇帝嘴里说把这八个人全都抓起来,实际上心里很是不忍。于是,他派太监陈宽、李荣、王岳,一天之内三次往返阁臣议事处,与阁臣商量,希望退一步处理,把这八人安置到留都南京。

    留都南京,即明成祖朱棣夺位迁都北京之后,把太祖朱元璋设立的一套中央办事机构,仍留在南京,只是权力不如北京大。

    没想到内阁大臣们本着除恶务尽的原则,态度强硬,非处死刘瑾等人不可。阁臣谢迁、刘健等下定决心,一定要杀刘瑾等辈才肯罢休。认为八党留在南京,是“处之未尽”。那老臣刘健推案哭道:“先帝临终时,拉着老臣的手,交付大事。今陵土未干,他们便败坏至此,臣死后有何脸面去见先帝”?状元出身的阁臣谢迁也声色俱厉,骂了个痛快淋漓。三个内阁大臣中,只有一个人“语少缓”,不肯多发一言,此人便是李东阳。李东阳,湖南茶陵人,是明朝一代文学领袖。是在他做翰林官时,常常在外喝酒到深夜,父亲便“不就寝,耐寒待其归”。李东阳见父亲为了等自己,在寒冬彻夜不眠,很是自责。自此,他终生不在外夜饮。他能文,且精书法。立朝50年,清节不变。但关键时刻,“语少缓”三字,让这位文学大家保全了官位,却受够了骂名,被当时人们嘲讽为“伴食”阁臣、“恋栈”宰相。

    王岳非常赞同谢迁、刘健两位大臣的看法,便把意见汇报给正德皇帝。第二天,正德皇帝传大臣入宫。刘健在路上还很有信心,对大家说:“这一次要坚持,事情就一定成功”。只有精于世故的尚书许进说:“过急恐生变”。

    以刘瑾为首的八党势力已经形成,若想将其扳倒绝非易事

    过了一会儿,李荣出来传旨:“皇上说大家的意见很对。只是这帮人伺候皇上久了,不忍一步到位,请稍宽恕,皇上自会处之”。大家一听,相顾无言。韩文大为愤慨,历数八人罪恶。侍郎王鏊也插嘴:“八人不去,乱本不除”。李荣则圆场道:“皇上不是不知,只是希望稍宽几时”。大臣质问:“稍宽几时?万一不除,怎么办”?李荣指着自己的脖子,夸口道:“难道我的脖子是铁包的,敢坏国事”?李荣把话说到这种程度,大臣们也不好再说。于是,刘健等大臣拟定明天在朝廷面争。王岳则联络范享、徐智等太监为内应,争取一举搞请八党。

    看来,有御史们的弹劾,内阁大臣的支持,还有太监做内应,扳倒八党似乎不成问题。但是,这帮饱读诗书的官级官员,远远低估了太监们的能力。此历史事件已超出了我们今天的主题,留待日后慢慢讨论。总之,宫廷阉党乱政,始于正德年间,由于正德皇帝亲信和重新太监,导致了明代阉党权力过大,造成了阉党乱正之事。且为以后的明帝,留下了很坏的影响。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7016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202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