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厉害了,原来你是这样的紫禁城!
2017年11月16日
来源: 百科解密APP
【字号: 】【打印

    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地冬天来啦~不禁感慨一声,又到了穿大棉袄二棉裤的季节~小编这条来自东北的狼,在我大首都竟被冻成狗了,真真可怜啊~(画外音:明明是你自己为了美,穿的少~)

    咳咳,那在没有暖气、空调的古代,北方人的冬天是如何取暖的?那些生活在紫禁城的皇亲贵胄又如何抵御严寒呢?

    大家是不是已经开始脑补上朝时,各位大臣集体在朝堂之上抖抖抖,摩擦摩擦摩擦似魔鬼的步伐的场景了~~~

    那皇亲国戚们是不是像《甄嬛传》里演的那样,烤着火盆取暖呢?

    别想了,还是听小编讲一讲,紫禁城里的居民是如何取暖的吧!

    抵御寒冷的第一道防线——宫墙

    清朝时,皇帝会在西郊的园林度过炎热的夏天,却在紫禁城里度过寒冷的冬天,这当然与其建筑结构是分不开的。紫禁城内的建筑,通常以院落为单位,每个院落都会有单独的围墙。这一道又一道的围墙,除了具有分割空间的功能外,还可以用来防火,同时又可以抵制寒风。

    此外,紫禁城内大部分的宫殿都是坐北朝南的,这种设计本身就有利于依靠自然光照取暖。再者,大部分宫殿都有厚厚的墙壁和屋顶,可以达到很好的保暖效果。

    先进设备“地暖”——火炕与暖阁

    现代人常常将暖气放置于地板之下,称之为地暖。实际上,这种“地暖”在古代的紫禁城里就出现过。

    紫禁城的宫殿大多设有火炕,炕下面有火道,结构和东北农村的火炕相似。另外,暖阁的地面结构也和火炕相似,是可以加热的,这就是早期的“地暖”。

    冬天的时候,由专门负责司炉的太监蹲身在炉膛处烧炭,殿内建造的烟道就会产生热流,烘热地面。道光皇帝曾赋诗一首,详细描述了地炕结构,诗曰:“花砖细布擅奇功,暗热松针地底烘。静坐只疑春煦育,闲眠常觉体冲融。形参鸟道层层接,里悟羊肠面面通。荐以文茵饶雅趣,一堂暖气着窗栊。”

    精美的“暖器”——熏笼与手炉

    大家熟知的电视剧《甄嬛传》中,常常看到妃嫔聚集在一起,或围着火炉,或捧着暖炉取暖。

    BUT,它们真的不叫火炉或者暖炉~冬季,用来取暖的炭炉被称为熏笼。这些制作精美的熏笼分为盆和笼两部分。大的熏笼重达数百斤,通常1米多高,或三足,或四足,有的是青铜镏金,有的是掐丝珐琅,总之十分华贵。

    在紫禁城内,除了大的熏笼,还有一种小小的炭炉,一只手就可以拿起来,放在脚下暖脚的叫做脚炉,用来暖手的叫做手炉,它们的制作更加讲究。当然啦,这种小炭炉只有皇帝、皇后以及妃嫔们才能使用。

    熏笼等的好伙伴——红罗炭

    有先进的地暖、精美的熏笼与炭炉等还不够,要想这个冬天暖暖和和的,还得有好炭!正所谓好炉配好炭,紫禁城内烧的炭可不是普通的炭,而是最优质的“红罗炭”。听听这名字,就觉着那么的高大上!

    这种炭由涿州、通州、蓟州、易州及顺天府所辖的宛平、大兴两县用硬实木材烧制。成炭之后,运送到西安门外(今称之为红罗厂)存贮,按照尺寸锯截,盛入涂有红土的小圆荆筐,再送到宫内使用,所以名为“红罗炭”。

    紫禁城内宫殿房屋数量多,人口当然也不少,在漫长的冬天,所需要的木炭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清代乾隆年间,宫内按照份例供应木炭,每日供应的标准是:皇太后——120斤;皇后——110斤;皇贵妃——90斤;贵妃——75斤;公主——30斤;皇子——20斤;皇孙——10斤。

    为什么皇子的份例比公主少?不是说古代重男轻女来着吗?

    穿什么很重要——冬服

    小编前面就说道:大棉袄二棉裤,这是东北人度过寒冬的标准配置。而古代的皇亲国戚们也有过冬配置, 皇帝也不例外。在服饰的纹饰上,冬夏差别不是很大,主要的区别在材质上。冬天的龙袍会使用黑狐皮制作,用紫貂皮等滚边,这样保暖效果更佳。

    而帽冠则是用熏貂和黑狐皮制作。

    抗寒利器——火锅

    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火锅!

    紫禁城内的火锅可以分为两种:其中一种为组合式,由锅、炉支架、炉圈、炉盘、酒精碗五部分组成,可同时烧煮食物,也可单独用锅温热食品;另外一种就是锅中带炉,炉内烧着炭火,把水烧开后就可以涮煮食物,和我们今天吃的火锅十分类似。

    火锅在清朝是著名的宫廷大菜,涮食的菜品也是非常丰富,其中以羊肉、鹿肉、狍肉为主。

    火锅不仅在清朝备受欢迎,就是现在也是冬季必备美食,简直就是全中国人民的抗寒利器有木有!

    说到这里,小编已经决定去吃一顿火锅,抵御一下严寒啦~让我们下次再见吧!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7016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1966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