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被秦所灭有六个国家,为何亡秦必楚?
2017年10月24日
来源: 趣历史
【字号: 】【打印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是楚国被灭后,广泛流传在楚地的一则政治预言。后来的故事果然如预言所说的那般:

    先是楚人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并建立张楚政权。他们虽然失败,但却拉开了反秦起义的序幕。继之而起的项羽和刘邦,一个灭亡了秦国,一个建立了西汉,这两个人都是楚人。

    于是问题来了,被秦所灭的一共有六个国家,为什么是楚人最终推翻了秦朝?

    一

    陈胜吴广起义后,楚地人民纷纷响应:

    《史记·高祖本纪》:秦二世元年秋,陈胜等起蕲,至陈而王,号为“张楚”。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沛令恐,欲以沛应涉。

    《史记·陈涉世家》: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当此时,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陈王奋臂为天下倡始,王楚之地,方二千里,莫不响应,家自为怒,人自为斗,各报其怨而攻其雠,县杀其令丞,郡杀其守尉。

    由上面的材料可以看出,楚地反秦势力非常广泛,数千人的小团伙非常多,可谓遍地开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余五国,他们参与反秦事业的热情度远远不如楚地。

    一则,其余五国反秦主要是以旧贵族为主,不像楚地那样有广泛的基层民众的参与。而且,像赵国的反秦运动,还是陈胜所派遣的将军武臣等北略赵地,对赵人进行反复劝说后才发动起来的。

    二则,五国的反秦运动与其说是反秦,不如说是复国运动,灭秦并没有被他们放在首位。

    为什么会这样?

    二

    一种说法是,六国之中,楚人对秦的仇恨最深,因而才有后来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以及火烧阿房宫的行为。

    楚人为什么这么仇恨秦国?

    亡国之恨当然是很大原因,但不止如此。秦灭楚,依靠了很多诈术,这让楚人非常痛恨,典型的便是楚怀王客死秦国之事。这件事楚人始终铭记在心,不敢忘怀。

    正如范增游说项羽的叔叔项梁时所言: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 亡秦必楚”也。

    因为有这样的国仇家恨,所以楚人反秦最为积极主动。那么,这就是全部的真相吗?

    当然不是。要说仇恨,三晋对秦的恨恐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三晋,即韩、魏、赵三个国家,因为是由晋分离出的,所以历史上把他们称之为三晋。

    三晋之中赵国对秦的仇恨众人皆知,长平一战,四十万赵军全部被坑杀,两国人民可谓是血海深仇。韩、魏两国情况也大体如此。

    所以,要说仇恨,山东五国都有,并不是只有楚国最深。但事实又清楚明白地摆在眼前:楚国是反秦事业的发源地,在各路起义中,楚国动员最广,民众参与度最高,而最后取得胜利的同样是楚人。

    因此,亡秦必楚并不是一句空言。那么,为什么最终是楚人灭了秦国呢?

    三

    首要的原因,当然是楚国实力最强。

    战国后期,楚国国力虽然有很大衰弱,但在山东六国之中还是做第一把交椅的。长平之战后,六国之中能与秦国抗衡的,只有楚国。

    《战国策·楚策》记载,长平之战后,虞卿曾对魏王说:“夫楚,亦强大矣 , 天下无敌。”这里说楚国天下无敌,当然有些夸张,属于纵横家常用的口吻。

    但从虞卿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长平之战后,楚国的实力位居山东六国之首,为各国所重视。正因如此,所以在公元前241年发动的五国合纵攻秦事件中,楚国是合纵之长。

    也因为这一点,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非常注重对楚地的防范。其主要的措施有两种,一是巡游,二是移民。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秦始皇常说“东南有天子气”,因此常常东游以压制之。东南即是楚地,由此可知,秦始皇对楚地十分关注,时刻提防此地会发生暴动。楚人刘邦据说常常因此不安。

    在巡游楚地时,秦始皇想方设法地去破坏、镇压此地的天子气,极尽凿地脉、改地名、掘污地表之能事。金陵、丹徒、曲阿、由拳等地都有秦始皇东游时掘地厌天子气的记载。

    除了巡游外,秦始皇采用的另一项手段便是移民。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曾经迁移天下豪强十二万家到咸阳,其中以齐、楚居多。这么做,显然是为了将这些齐楚贵族与故国民众隔离开来,最大限度地防范他们的复国行为。

    虽然在这里,齐、楚并称,但我们知道,自乐毅伐齐后,齐国再也不是那个能和秦国并称东西二帝的国家了。它更多是以文化见长,而楚则是以武力为主,所谓齐文楚武。

    虽然在七国争霸之中,楚国最终为秦所灭,但其潜力仍在,所以当陈胜起义后,楚人才会一呼百应,形成燎原之势。

    四

    除了国力问题,亡秦必楚的另一个因素便是,秦国对东南之地控制最弱。

    在传统中国,由于交通技术、信息传递技术的落后,虽然号称是中央集权,但国家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其实是相当有限。随着距离首都越远,国家的控制力度就越弱。

    我们知道,项羽和刘邦都有过逃亡的经历。项羽的叔父项梁因为杀人,而逃往吴中避仇。刘邦因为押送邢徒失职,便干脆与追随者一道隐藏在芒、砀山之中,而由吕雉去送饭。

    流动人口的多少,常常是衡量一个地方统治稳定与否的重要指标。从史籍来看,除了项羽、刘邦外,整个楚地还有很多关于“亡人”的记录。

    众多“亡人”的出现往往意味着政府对人口管理的失控。特别是“亡人”中还有像项梁这样的楚国名将之后,更说明帝国在这一地区控制力之薄弱。

    因为国家强制力较弱,才会出现陈涉起兵后一呼百应的场景。而三晋等中原腹地,稍有异动,就会面临国家武力的迅速干涉,根本不会形成扩大化的局面。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7016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1849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