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边缘势力”是如何成就了刘邦的功业
2017年10月17日
来源: 广州日报
【字号: 】【打印

    刘邦的家庭出身不好,虽说做了主抓乡村治安的亭长,但仍是草根一个,甚至还有些泼皮无赖。但正因为这样,刘邦的交友面比较广,处世姿态比较低,与各阶层各团体都能玩得开。屠夫樊哙、监狱看守曹参、县府科员萧何都与他热乎得不可开交,他们是刘邦得以发家的核心力量。

    随着事业的不断拓展,刘邦陆续吸纳了更多的人才,尤其是儒家知识分子张良、郦食其的加盟,使刘家军由单一的军事团体逐渐发展为复合的军事政治集团——刘邦集团。但即使这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别说是项氏集团了,就连极其平常的“五国诸侯”(齐、赵、魏、韩、燕)也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在规划与秦军决战的巨鹿战役时,各方英豪基本没有把刘邦集团考虑进去。

    虽然大家作出了“谁先入咸阳就坐秦王”的承诺,但根本就没想过刘邦能够趁虚而入并颠覆强秦,顶多只是把刘邦集团看成了骚扰秦军后方的敌后游击队。这个时候,刘邦集团不得不依附于项家的楚军集团,非常低调地打着“楚家军”的旗号。对此,后世很多人都认为刘邦运气好,捡了一个大便宜,竟然成了秦国覆亡的直接责任人。不过,如果认真审视刘邦集团的强军战略,就会清晰地看到,刘邦正是在“打游击”的这段日子实现了华丽转身,取得了质的飞跃。

    刘邦集团的人事编制虽隶属于项楚,但顶多算是楚军中的杂牌部队,属于被歧视、被边缘化的群体。毕竟刘家军来源于原楚国东北边境地区,并没有被看成是真正的楚人。正因如此,刘邦集团没有历史包袱,没有现实压力,自尊心极强的他们走出了一条具有“草根”特色的强军之路。

    而项羽率领的部队都是平民出身,虽处于社会底层,但并不弱势、不边缘化,是正规的农家子弟,清一色的楚国人,国仇家恨使他们走到了一块儿,他们只是想报仇。所以刚刚起事的时候,战斗力惊人,能够制造经典的“巨鹿之战”。但是当“亡秦”的目标一旦实现,他们立即变得“保守”起来,丧失了原先高昂的进取心和打拼欲。

    其他五国武装的构成状况和运作模式与项羽集团大体一致,所以在力量发展和战略目标上受到很大的影响。

    刘邦被封于汉中之后,更是大规模起用“边缘势力”,韩信就是在该时期被刘邦一手扶植起来的。韩信虽是个破落贵族,但其生活与要饭的没什么差别,他以楚国人的身份参加了“项家军”,但自我感觉并没有受到重用。现在受到了刘邦的破格提拔,韩信自然感激涕零。这样的人生经历,如此的知遇之恩,使得韩信具有更强的建功心和表现欲。结果不负众望,韩信妙计平三秦、奇招破魏赵,刘家军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军事集团。

    再后来,当军事上与项羽处于胶着状态的时候,刘邦相继与英布、彭越联合了起来。英布出身贫寒,原是被发配充军的人,秦末动乱时率领一伙人做了强盗。彭越渔夫出身,也是趁乱世同一帮弟兄入山做了大王。两人虽都出身于楚国故地,但都是没有背景的草根男,是靠自己发动基层群众(尤其是流民)一步步壮大的。刘邦利用此点,与他们进行了“边边联合”,从而为最终打败项羽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邦确实有独到的战略眼光,他巧妙地利用与原关东六国没有渊源的民间新部队,从而拥有庞大的战斗资源:我不做皇帝,也不当你们的老板,我们一起打天下、分天下。这些边缘化的新生力量是一批没有后顾之忧的人,但他们极其愿意为了“未来”而战,因而具有创造性的力量。刘邦拉拢了原本不是“朋友”的人,甚至拉拢了军事上的竞争对手,这不仅是一个应急的军事借力策略,更是一种有效的资源整合战略。战略整合的作用是巨大的,这是刘邦打败项羽的关键因素。

    反观项羽,他基本上没有什么盟友,随着形势的发展而愈加孤立。项羽把六国后裔故吏分封于中原大地,目的就是要他们互相攻伐、相互侵扰,以坐收渔翁之利。不过,项羽的规划亦在无形中契合了刘邦的打算,帮刘邦减轻了不小压力。随着楚汉战争的持续进行,楚军的战斗力越来越差。一曲再普通不过的“楚歌”竟令楚军军心彻底瓦解,足以证明项羽集团成分的单一和观念的“保守”所带来的毁灭性恶果。

    其实,“边缘势力”也是一个复杂群体,他们的观念不尽一致,目标不尽相同,但在一致对敌的情况下,“个人理想”所产生的动力足以压倒一切。不过,他们毕竟是临时的合作者,这意味着刘邦与“合作者”的冲突不可避免。在消灭项羽集团后,刘邦相继除掉英布、彭越、韩信等人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7016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181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