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一雄关函谷关,汉武帝为何东移300里
2017年10月12日
来源: 天地史话
【字号: 】【打印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之中,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秦孝公从魏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在此设置函谷关,位置在今河南灵宝县。函谷关是秦国东面的门户,在这里发生了很多征战和故事。春秋时,函谷关尹喜迎接从周天子都城洛阳辞职西游的老子,老子在这里写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经》。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

    刘邦建立西汉时定都洛阳,后来听从张良建议移都长安,就是看中了函谷关的险要。汉武帝时,杨仆为楼船将军先后平定了南越国,东越国,战功赫赫。然而汉武帝把关中的土地分给了当朝有功之臣,唯独没有杨仆的份。汉武帝对他说,关内的土地分完了,你就做一个关外侯吧。

    杨仆不愿意做关外侯,他上书汉武帝,要求将函谷关东移至他的老家新安县。为扩大关中地盘,加强对关东的控制,汉武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楼船将军杨仆带领他的部下及门人,将函谷关东移至三百里外的新安县境内。东汉大学问家应劭《通史》中,讲述了杨仆“耻为关外民”的故事。班固的《汉书》中记载“徙函谷关于新安,以故关为弘农县”。

    其实函谷关东徙的根本原因,并非杨仆的“耻为关外民”心理,也非汉武帝的好大喜功,而是汉武帝出于中央集权的需要,做出的一项战略性部署。

    函谷关的东徙,首先源于军事上的考量

    函谷关之所以被称为长安锁钥,就是因为它牢牢卡住了崤函古道。秦汉之前,战车是军队最为重要的作战工具。由于崤函古道曲折狭窄,战车必须经过函谷古道通行。

    汉武帝时期,随着对匈奴战争的展开,骑兵和步兵成为军队中的主要兵种。战车必须经崤函古道西进长安,而对骑兵和步兵来说,完全可以从其他更加狭窄的川道,甚至函谷关周围的山岭中通过,函谷关已经基本丧失了以关拒敌的屏障。因此,汉武帝选择了将其前置300多里,搬迁到新安,重新建造关隘。

    设置弘农郡增强京畿实力

    汉武帝东移函谷关,是扩大关中中央直辖郡县,需要。函谷关东徙的第二年,即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在秦汉两座函谷关之间设立弘农郡。弘农郡辖11个县,治所在秦函谷关一带。

    除了上述秦灵宝函谷关,汉新安函谷关,三国时期,曹操曾修了一座函谷关,称为魏函谷关,位置也在灵宝境内。汉代以后,唐代安史之乱、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直至抗日战争,函谷关一直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现在的新安函谷关是丝绸之路世界遗址的一部分,古时候从洛阳到长安的官道就从关门穿过,现在还留有官道遗迹。关门两侧的两个高台分别称为望气台和鸡鸣台,站在关门中,进一步就是关内,出一步就是关外。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7016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179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