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最后的皮影戏
2017年10月08日 13:14:59
来源: 钱江潮
分享
【字号: 】【打印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种古老独特的民间戏曲艺术。它有银幕,演员在银幕里打呀、拿呀、唱呀、拉呀,观众在银幕外面,影人由人操作。这种使用影像来表达艺术的方式比艺术卢米埃尔发明的电影还早2100年,也是中国独有的。


    在过去还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

    皮影戏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唐,盛于宋代,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受喜欢。

    关于皮影戏的来历,据《汉书》记载: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距今2000多年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上下翻飞的耍双枪、出神入化的舞双刀、奔放火爆的大秧歌……这些惟妙惟肖的表演,常使观众喝采与叫绝。不过,看上去一个简单的剪影,操作起来却十分复杂,必须两个人默契配合,动作娴熟,互相协调操作,置换的人物也是提前雕刻好的,在一瞬间完成转换,把一个替换了的造型展现给观众。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

    皮影人的制作是很美的民间艺术,它的着色主要有黑、红、绿三种颜色,现在也加入了黄、紫等几种颜色。由于皮影戏中的车船马轿、奇妖怪兽都能上场,飞天入地、隐身变形、喷烟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现,还能配以各种皮影特技操作和声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话剧的奇幻场面之绝,在百戏中非皮影戏莫属。

    表演过程中的精华不过是皮影艺术殿堂的冰山一角,在皮影的设计、雕刻、组装等过程中,处处蕴藏着精巧、细密、甚至绝不外传的独家绝密,闪耀着艺术的光芒和一抹神秘色彩。皮影的制作也极为考究,从选皮制皮到画稿过稿镂刻,再到敷彩、发汗熨平,最后缀结完成,要经过24道工序,刻三四千刀才能做成,可以说每件皮影作品都是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

    每次演出前的准备也是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由于一场皮影戏往往需要很多的人物造型,并且这些人物的上场顺序也要提前理好,以便表演时方便取用。

    由于皮影戏在我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其音乐唱腔的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溢彩纷呈的众多流派。在秦、晋、豫一带的各路皮影流派中,演唱时,还常用和声接腔、帮腔和鼻哼余韵的唱法,拖腔婉转悠扬,非常动听。

    由于历史原因以及电影电视等媒体的发展,皮影戏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种拙朴的艺术形式也只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农村地区仍能觅得一丝踪影。在辽宁、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天水等地农村,这种拙朴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1 2 3 4 5 6 下一页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7016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177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