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连阔如笔下清末民初天津“三不管”
2017年09月28日
来源: 凯风网
【字号: 】【打印

    20世纪30年代,著名评书艺人(1903—1971)连阔如曾用“云游客”这个笔名,在北平(今北京)较有影响的《时言报》上连续发表洋洋40余万字的“江湖丛谈”,其中记述了清末民初天津南市一带的“三不管”。

    连阔如在他写的《天津南市三不管露天市场》一文中说,“凡是到过天津的人,都知道有个三不管儿。外省人没有到过天津的,听人说得三不管儿可逛,那里最热闹,说的天花烂坠,叫那没到过的人闻香不到口,不知这三不管是怎样热闹哪!”

    连阔如介绍,“三不管那个地方,说起来发达,为我华北第一,可不是热闹第一,亦不是好的第一,是发展得最快属它第一。”清朝末年,幼年的连阔如,来到天津当学徒工,据他回忆,那时“三不管儿一带净是水坑,又深又大,较比北平的什刹海还大些,可是不如什刹海清洁。坑的西边有一片热闹场,北边有一片热闹场。坑内净是小船,供游人往来乘坐。每至夜内,船上有乘客,或三或五,一人弹弦,一人敲打茶杯,二人对唱靠山调的小曲。什么《从良后悔》《抱杆打忘八》,使人听了能感觉那真是天津的土产,地道的天津味儿。”

    谈到“三不管”这个称呼的由来,连阔如说,经跟天津人打听,得知三不管那个地方,“离外国租界很近,外国人对那里是不管;市政当局知道那里是臭水坑子,是垃圾堆,不大注意,亦不管;县署因为那地方属于市政所辖,他们亦不管,故此叫做‘三不管’。”

    这个“三不管”究竟属于什么地方呢?连阔如介绍,“以天津的四马路说吧。在满清时代,马路是天津县的城墙拆去了之后,才修成了四大马路,那四大马路之内算是中心地。三不管在南马路之南,所隔的不到半里路,有清室某大官员在那里用土垫坑,修马路、建民房,建立房产公司。直到民初时代,算是三不管刚发达的时期。那大空场儿之大,为历来所未有,往西至南关下头,往南到海光寺,往东到日租界西边,往北到南马路以南,较比北平的天桥大有三分之一”。说到民国初年天津南市三不管儿一带的“热闹”,连阔如记述,那里“最多的玩意儿是小戏棚子,或用席搭,或用布圈,里边唱的是《算粮登殿》《杀狗劝妻》《翠屏山》《金水桥》。山西梆子,破锣破鼓破行头。坎子上的朋友在外边把门要钱,威威武武,连叫再嚷,很是怕人。可是那个小戏棚内都拥挤不动,虽然零打钱、不卖票,较比大戏园子买票花的钱更多,贪贱吃穷人,是其实也。卖碎布头的摊子一家挨一家,以白傻子吆喝的最出奇,连说带唱卖布饶布头,为历来所未有,都说他是布铺里剩下的碎布头儿,我可看见他将整匹的布一块一块扯碎了,冤那老赶(北平管那乡下人叫怯杓,又叫白帽子,天津叫老赶)。其实买到家里一算计,买的更贵。到了他摊前一站,听他的‘钢口’一卖弄,全都瞧着便宜。”

    连阔如记述,到了民国十年前后,天津三不管更是热闹非凡,他“逛起三不管来,能够天天去,逛个一个月亦不腻。”当时的三不管,“各种杂技,各样生意,各大戏棚,应有尽有,无一不全。那坑可垫的都没了,完全是平川地,翠柏村,德美后,土娼乐户无不利市十倍。由南马路往南,有地皮就盖房,直盖出好几里去,成了好几道繁华热闹的街道,由南门往东,第一是荣业大街,第二是东兴大街,第三是广兴大街,电影院、戏园子、医院、澡堂子、照相馆、落子馆,是一家挨一家。北平的天桥是白天热闹,夜内没有人;天津的三不管是昼如夜,夜如昼,各有不同的热闹。在那个时候,江湖艺人不论是做什么生意的,亦都发达,个个得意洋洋。金、皮、彩、挂、平、团、调、柳,跑马戏的、玩腥棚、弄戏头棚的、挑拱页子的、挑转枝子的、卖大堆的、挑里腥嘴子的、晃条儿的、摇会、挑里腥衫的、挑水滚子的、挑里腥光子的、做四平粘子的、做骑磨的、撒小帖子的、做大票的、搬柴的、镶柴的……真是一枝秃笔写之不尽,说之不完。”虽然连阔如描述清末民初天津南市三不管的“热闹”景象用了不少江湖语言,但我们从他的记述中看到了当年天津三不管的市井之象,这对于我们探究旧时天津南市“三不管”的历史变迁,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7016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1738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