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兰渝铁路上的木寨岭精神
2017年09月28日
来源: 每日甘肃网
【字号: 】【打印

    用胶轮车推出的百万土方

    由于木寨岭隧道的极高地应力和极低围岩应力,让建设者遇上了国内罕见的、被全球行业认为世界难题的软岩大变形,该隧道建设的初设方案里就排除了隧道开挖的常规方法的盾构法,打隧道被“抠隧道”所代替。

    在深入隧道的斜井施工中,装载土方的机车无法进入,工人们只能用小胶轮车用手一车一车将上万方的土方推到洞口开阔处的传送车带上,然后由传送带传送到装载机车上拉出来,工人门出来后脸上都是黑黑的,跟挖煤窑几乎没有两样。

    2014年,在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这个世界级难题施工进入最关键时刻,52岁的赵文安被选中担任开挖班班长。因为赵文安于1999年从事隧道工作,担任开挖班班长已有18个年头,经验非常丰富。即便如此,当赵文安跑步来到兰渝铁路木寨领隧道,面对“地质博物馆、世界难题、国内罕见、极高风险隧道”木寨岭时,他感慨地说:打隧道几十年,如此复杂的地质条件还是首次遇到。

    全长19.1公里的木寨岭隧道地质复杂多变,被誉为“地质博物馆”,是我国“极高风险隧道”,面临着世界级难题。探测表明,木寨岭隧道高地应力软岩地段占全隧长度的84.5%,穿越总长达4.5公里的断层破碎带,最大地应力27兆帕,这相当于每平方米承受2000吨的压力。木寨岭隧道不但变形大,而且变形快,极易坍塌。尤其是2015年进入岭脊地段以来,在高地应力、大变形世界级难题主要集中的1300米隧道岭脊段,变形最为严重的时候,紧邻隧道掌子面处每天的变形值达到20公分,10天内的收敛变形超过2米。

    面对如此艰巨任务,赵文安表示:再苦再难也要拿下木寨岭隧道。全班60名职工在他的带领和鼓舞下,团结一致,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克服重重困难,奋战坚守3个年头没回家过春节,在小导洞的开挖中以月进100米和大导洞扩挖月进35米的成绩,名列木寨岭隧道项目各工区前列。

    在冬天,木寨岭的隧道外的气温低至零下30℃,但是在隧道内,由于各种大型机械设备同时作业释放的热量,却是高达40℃的高温,工人们要光着膀子施工,但是当工人从隧道走出来后,瞬间要经受从“酷暑”到严冬的转换考验。

    就是这么一位普普通通的隧道工作者,用自己平凡的双手铸就不平凡的工程。赵文安认真负责、团结协作、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感染了身边不少的同事,有人笑问“开路先锋”为何不厌倦隧道里黑暗危险辛苦的工作,他总是笑而不语。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一米一米的隧道开挖正是一点点地在实现他的人生追求。

    把驻地当故乡,参加抗洪抗震救灾,就连办公室也让给了新农村建设

    开工以来,中铁隧道集团员工与当地人民同甘共苦,患难与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就在2013年9月16日发生的那场洪水后,中国中铁隧道局集团兰渝铁路LYS—3标一工区的建设者在项目指挥部党工委、党支部的部署下,及时帮助驻地所在的漳县大草滩乡酒店村开展抗洪救灾,帮助村民清理淤泥,修整道路,开展灾后生产生活秩序的恢复,再建美好家园。

    在木寨岭隧道建设驻地的酒店村,像这样的事例有很多很多,已经在老乡们中间传为佳话。

    2013年7月,附近212国道因地震而坍塌。项目部第一时间组织员工和大型施工机械,全力对进行疏通清理,短短数小时抢通梅川段,打通了生命救援大通道,并受命参加地方的抗震救灾,运送食品。

    2013年9月16日18时,天空中接连传来闷雷的炸响,鸡蛋大小的冰雹夹裹着雨滴从天空砸下来,暴雨来临,漳河水位急涨,30余户146名百姓被洪水围困。工区经理陈鹏接到地方政府救援电话,立即抽调5名党员骨干驾驶装载机、挖掘机直奔受灾现场,冒着随时都有滑坡泥石流的危险,苦战10小时至次日凌晨,一条长1.8公里、宽4米的泄洪渠被打通,灾情排除。群众安全回家,项目救援人员已悄然离开。

    正是中央企业与地方形成的这种相互支援中结下的深情厚谊,使得木寨岭隧道建设也得到了地方政府及村民的大力支持。

    2014年6月,项目为隧道紧急排水犯愁时,地方地府得知此事,主动提出无偿共用新农村配套排水管网。

    2016年初,当二工区急需征用新的弃渣场时,当地政府只用半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土地征用手续。速度之快,令建设者分外感动。

    说起这种央企与地方结下的情谊,中国中铁隧道局集团兰渝铁路LYS—3标指挥部党工委副书记曾宝成给记者讲述了一件更让人感动的事例。

    2013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视察岷县漳县灾后重建工作时指出,要把漳县火车站建成秀美山川小城镇。

    之后,地方政府认为中国中铁隧道局集团兰渝铁路LYS—3标指挥部办公区的地势比较平坦、空间比较开阔、距离漳县火车站又比较近,就准备在这里选址建设小林村小城镇项目。

    当中国中铁隧道局集团兰渝铁路LYS—3标指挥部获悉地方政府这一想法和规划后,果断作出决定,把木寨岭隧道建设项目部搬迁到附近较狭窄的山坡上,把驻地留给了小林新村建设。

    央企和建设者的勇于担当赢得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兰渝铁路建设史上的木寨岭精神

    如果说科技攻关、体力攻关和在艰难之中的责任担当是兰渝铁路建设史上的木寨岭精神的话,那么,中国中铁隧道局集团兰渝铁路LYS—3标项目的建设者克服罕见气候、地理环境的制约,也是这种精神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木寨岭隧道处于地震带上。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交界区域发生6.6级地震,地质极度脆弱的木寨岭隧道遭受重创,多个斜井洞身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多处脱落掉块、开裂鼓包,高地应力发生重新分布。地震造成混凝土拌合站、职工食堂等大面积开裂倒塌。

    8年来,建设者几乎年年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还要克服高寒缺氧、冰冻极等极端天气。

    木寨岭平均气温6—7℃,冬季冰雪天气长达七八个月,最低温度摄氏零下35℃,长时间的冬季施工和极低的温度,对施工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尤其是1000多米的斜井几乎全部结冰,最厚达到60公分,车辆根本上不来,只能靠装载机牵引。

    而800米的有轨斜井坡度高达44度,达到了45度坡度极限。由于结冰,工人们下井时根本站不住脚,必须先栓一条绳子,像攀岩一样往下爬。而运输矿车经常被冻住,不小心手碰到铁质扶手上就粘住了。

    由于洞内外温差悬殊,车辆从隧道内出来时,经常遇到油管被冻裂等情况,汽车玻璃上瞬间结上一层薄冰,严重影响正常行驶。

    拌合站配备了发热系统,但管路还是经常冻坏;搅拌罐需要穿厚厚的“棉衣”过冬,混凝土要用热水搅拌,及时使用,否则很快就成废料。冬季各种机械设备的油箱尽管用电热毯保暖,但还是经常结冰,必须生火烘烤,而这是危险的,但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岷县地区常年干旱缺雨,但木寨岭隧道施工过程中仍不断遭遇大规模涌水。2010年10月,隧道掌子面每天涌水量高达1600立方米,整个掌子面像水帘洞一样。当时隧道正处于碳质板岩破碎带,遇水即融,地质极为脆弱。为了确保安全,他们采用人工作业,开挖使用风镐一点一点剥下,出碴采用锄头和撮箕一点一点外运,整个作业在“雨”中淋泡,苦战一个多月,终于安全度过涌水段。

    虽然困难重重,甚至有点无从下手,但是中铁隧道集团等建设者牢记李克强总理嘱托,矢志不渝,攻坚克难。工人唐朝荣回忆起和总理握手的那一时刻仍然很激动:“总理的慰问极大地鼓舞了我们,不管多么困难,我们都不能放弃!”

    作为国家重点战略工程,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的修建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2013年8月,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施工最艰难的阶段,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前往工地视察慰问。他对工人们说:“铁路对西部发展有重要意义。在西部山区修铁路非常艰苦,你们是用艰辛和努力为西部贫困人口打开致富大门。”

    总理的殷切嘱托和鼓劲点赞进一步鼓舞了建设者们信心、决心和意志。

    “再苦再难都要拿下木寨岭隧道!” 2014年底,时任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何国平来到兰渝铁路LYS—3标一工区项目地调研木寨岭隧道建设后,被项目前方建设者在大山深处书写的央企担当精神所感染,他挥笔写出了兰渝铁路的木寨岭精神——

    “环境艰苦,精神不苦;围岩软弱,意志不弱;地层流变,决心不变;钢架压弯,腰杆不弯!”

    从此以后,每年春节,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留守的员工们都会在新年时刻举行充满战斗精神的仪式,大家在工地上排出整齐队伍,面对前方的木寨岭隧道宣誓,将木寨岭精神的声音播洒在木寨岭的旷野里,这也成为永远值得纪念的瞬间和片段。

    王占东 韦德占 杨方铭

   上一页 1 2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7016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1738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