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流淌在地上的霞光
2017年09月17日 11:40:26
来源: 经济日报
分享
【字号: 】【打印


阿拉善左旗敖伦布拉格大峡谷 流淌在地上霞光 (图片由内蒙古自治区旅发委提供)

敖伦布拉格,蒙古语“泉多的地方”,位于阿拉善左旗敖伦布拉格镇境内。东与河套平原相接,南临乌兰布和沙漠,西连阿拉善草原,北依阴山余脉。敖伦布拉格大峡谷(西部梦幻大峡谷)全长5公里,深红色的沙石构成,全长5公里,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瑰丽无比,气势恢宏,沧桑壮美。置身其间,峰回路转,一步一景,十步不同天,仿佛步入梦幻世界。

敖伦布拉格大峡谷融雅丹地貌与丹霞地貌为一体,记录了百万年来地貌的变迁及地质的演化过程,风力与地质的相互作用形成了这里沙漠、戈壁为主体的地质景观。

作为干旱的阿拉善地区,风力对地貌的塑造具有特殊的意义。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在风的吹蚀或水流冲刷下,使得节理或裂隙加宽扩大。由于大风不断剥蚀,风蚀沟谷和洼地逐渐分开了孤岛状的平台小山,后者演变为石柱或石墩。西部梦幻大峡谷中令人惊奇的“人根峰”的形成便是这种干燥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貌。

丹霞地貌为西部梦幻大峡谷披上了一层无际的褐红色。西部梦幻大峡谷的物质基础是形成于距今约7至9千万年前的晚白垩世的红色河湖相砂砾岩,即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这种地层含有红色氧化铁,多由坚硬而厚的砾石、砂石组成,水流侵蚀后,产生许多断痕和节理。

在距今约2300万年开始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得阿拉善地区迅速抬升。在漫长的岁月中,间歇性的抬升作用使得阿拉善的地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质作用将这里塑造得秀丽多姿。在流水侵蚀、溶蚀、重力崩塌的综合作用下,赤壁丹崖、方山、石墙、石峰、石柱、嶂谷、石巷、岩穴等鬼斧神工的地貌造型天展现在人们眼前,这里就是让人赞叹不已的西部梦幻大峡谷!这里也被中外游客誉为中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

主要景点包括梦幻峡谷、神驼瀑、阿日神仙水洞、岱尔格瀑布、红塔寺、人根峰、玉女洞等。

丹霞地貌在我国广泛分布,红色陡崖坡是丹霞地貌最重要的识别要素,不同形态和体量的陡崖坡组合成堡状、墙状、柱状等各类丹霞地貌的基本坡面。在幼年期和青年期丹霞地貌区,大部分陡崖坡则构成峡谷的谷壁。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直径在2mm以上的碎屑的含量大于50%)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直径在2—0.05mm的碎屑含量大于50%)的岩层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特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红层地貌中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四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水平构造地貌指由产状水平或近于水平的第三纪厚层红色砂砾岩为主组成的平坦高地,受强烈侵蚀分割、溶蚀和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而造成平顶、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状地形。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

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锦绣般的地形,称为锦石。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7016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1676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