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编辑怎样发现通俗文史书中的错误?
2017年09月13日
来源: 凤凰网综合
【字号: 】【打印

    在一本通俗文史类图书的书稿中,可能会隐藏着很多错误。编辑在编辑书稿的过程中,如果只看出了一般性的字、词、句错误,可能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对待通俗文史类图书书稿,编辑应该遵从一个原则,即对作者所写的人名、地名、日期、官职、图片、史实等内容,若不知道或拿不准,均应逐一核查。

    这些核查工作虽然烦琐,但其难度并不大。在大多数情况下,编辑通过网络查询就可以解决问题。笔者试举例进行具体说明。

    人名

    编辑要特别重视书中的人名。有些人名会出现很多次,如出差错就会造成大麻烦。若编辑对该人名不熟悉,必须要用读秀数据库的知识搜索、超星网站的字段搜索、中国知网的百科搜索等工具进行查询,这是最快捷的方法,很快就可查出书稿中人名的正确与否。编辑也不能只依靠词典,有些人名只出现在史料中,词典上并未收录,这种情况下,读秀的知识搜索功能是个不错的选择。

    另外,同一人名在书稿中出现差错也不鲜见。如某人名在26页中出现时是对的,到了89页再次出现时就错了一个字。编辑一定要注意前后对照,哪怕是过了几十页、几百页,也要敏锐地注意同一人名不一致的问题。人名前后不一致的问题,编辑其实可以在书稿的WORD文档中检索出来。人名错误,最常见的就是误用了同音字或形近字,如将“郭茂倩”误写为“郭茂清”、“耿焞”误写为“耿淳”、“孙士毅”误写为“孙世毅”,对此编辑要特别仔细查看。

    地名

    编辑要重视地名,特别是历史地名,否则稍不留神就会出错。地名错误,主要是误用同音字与形近字,或将府、州、郡、县等名称及它们的隶属关系搞混,这里切忌张冠李戴。比如把直隶“清丰”误写为“清风”,“江西永新”误写为“湖南永新”,宋代出现了淮南道,等等。编辑如不知道这些地名,就必须利用《中国历史地图集》等进行比对。现在,国学导航网站有《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网络版,查询起来非常方便。遇到给古地名注释当今地名者,一定要注意当今地名是否过时,如当下出版的图书中有如下表述:“今河南邓县”“今河北涿县”“今甘肃庆阳县”,这些都不正确,应分别为邓州市、涿州市、庆阳市。

    日期

    编辑对作者所写的日期也不可轻信,要逐一核实。而且还要注意,同一件事,作者所写的发生日期前后是否一致,这一点要特别警惕。编辑还要注意,不要把公历和农历时间搞混。另外,要注意年号后的公元纪年的一致性。关于这一点,编辑多看看《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的附录部分即可解决。

    官职

    编辑一定要留神作者所写的官职是不是该人物所处朝代的,这也很容易出现错误。如汉代是没有兵部尚书的,唐代是没有知县的,清代是没有巡阅使的。另外,官职名是否精确也很重要,错误中常见有的多字、有的少字、有的换字。如将唐代后期到宋代的“都虞候”误写为“都虞侯”,清代的“步军统领”误写为“步兵统领”。作者还经常将任官者的任官时间搞错,以致出现时空错位,这方面编辑也要留神。

    以上几个方面,在书稿中经常会出现前后文写法不一致的情况,因而要有标记意识,以备后查。

    除了避免侵权外,编辑一定要认真核实图片与作者所写的内容是否对应,杜绝张冠李戴。笔者推荐《辞海(第六版彩图本)》一书,该书人物图片十分丰富,对“治疗”编辑的“脸盲症”具有一定的“疗效”。

    史实错误

    这常常是书稿中隐藏得比较深的错误。编辑需要全面核查作者写某件史事所涉及的人物、地点、时间、经过、性质、实施程度、因果关系等。举个例子,某作者写了一些人名,说他们是文学家,但其实这些人中有一人不是文学家。编辑如不知道这些史实又不去查询的话,就会出错。编辑通过综合运用读秀、超星、中国知网等网站查询,再加以综合分析,是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

    资料图

    在编辑通俗文史类图书书稿时,编辑若迷信作者,或出于自身惰性(此两点现象在编辑中颇为普遍,且甚难克服),不去查证书中的知识点,就会留下极大隐患。实践证明,在书稿中消灭一般性的字、词、句的错误后,编辑可能会麻痹大意,降低对知识性错误的敏感程度。所以,编辑必须不断强化纠正知识性差错的意识,养成看稿必搜索的良好习惯。编辑要勤搜索、勤查证,尽可能消除书稿中的“硬伤”。对于知识点,编辑可利用工具书、网络搜索、手机查询等方式,除了耗时较多,并没有较高的难度。所以,编辑树立并强化查询意识才是最重要的。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7016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165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