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文史原创】高台民歌概述
2018年04月03日
来源: 飞天阳光网
【字号: 】【打印

    高台民歌是高台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内容涉及劳动生产、爱情婚姻、历史事件及生活情趣等等方面。

    高台民歌的体裁形式可大致分为小调和劳动号子。小调是高台民歌中流传最广的一种题材。是高台广大劳动人民在休息、娱乐、节庆等场合中所唱的各种歌谣。小调形式比较规整,表现手法多样,具有曲折委婉、细腻表达的民间歌曲。高台本地人习惯将其称为“小曲子”。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中及婚丧节庆时用于抒发情感、消遣娱乐的民歌,在民间有职业艺人与半职业艺人的传唱,其节奏类型多样、分布均匀、变化而统一。高台小调大致可分为:丝竹小调、社火小调、风俗小调和地方化的外来小调等四类。丝竹小调即在演唱时有伴奏的小调。主要伴奏乐器有二胡、板胡、笛子、扬琴、棒子、四片瓦等,高台小调大多数为丝竹小调。社火小调即在耍社火时所演唱的小调。而风俗小调即在一些风俗习尚中唱的一种小调,如《酒歌》等。酒歌也叫猜拳调是民间喜庆饮酒宴席上推杯换盏、互相敬意之时用于助兴时所唱的一种小调,也是人们社交往来的方式。地方化的外来小调大多是随着古代官方移民携带而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这些外来小调与本地风土人情结合形成了具有浓郁本土人文元素的小调,且这种小调在高台小调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如《四景儿》、《茉莉花》《绣金匾》等等。这些小调的旋律几乎和原来的曲调一样,只是歌词有所变化,如《茉莉花》。高台所流传的《茉莉花》的旋律和江苏的《茉莉花》旋律几乎一样,变化不大,但是歌词中加入了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

    高台民歌大多为徵调式,商调式次之,其他调式并存。主要以五声调式音阶为主,也有六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但都是五声性的六声音阶或七声音阶,且基本都以五声音阶为基础,在旋律中出现清角或变宫。这些偏音往往是过渡性的和装饰性的,它们以经过音、辅助音、倚音的形式出现,对表达情感、润色旋律丰富了高台民歌调式的地方特色发挥。

    高台民歌音乐的主干音大多以sol、la、re为主,节拍以2/4拍为主,4/4和3/4拍极为少见。高台民歌曲体结构主要呈对应性和起承转合性、其中以起承转合性的曲体结构最为常见,形式也比较多样。结束大多为下行结束。

    作为高台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体裁,高台出了它本身的题材与艺术形式的统一外,词曲的有机结合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衬”作为高台民歌唱词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特殊成分,在加深音乐情感和增强地方特色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使得高台民歌调式丰富多彩。高台民歌中常用的衬字有“哎、哪、哟”等;衬词主要有“哎嗨、咳哟、那个、嗯哪、哎嗨咿儿哟”等;衬句主要有“嘟儿隆咚,嘟儿隆咚”等,有的时候演唱者还可以根据需要自由加入衬字、衬词或衬句,使整个歌曲的节奏和情调显得格外欢快热烈。高台民歌中的衬字大多来源于感叹词和助词,常在歌词的中间或句子后面出现,起着加强语气、活跃气氛、加深音乐情感、调节节奏、扩充曲体结构的作用。而且大大加深强了地方特色。

    由于高台特殊的地理位置,高台民歌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民间艺人的加工和外来文化的结合,已成为人们自娱自乐,集庆及一些传统节日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内容和题材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审美情趣,也起到了传播知识、劝化人心的作用。这些民歌,既有高台广泛传唱的田野歌曲,也有在明清时期流行于全国并传入当地的时调小调。而且大多民歌词曲直接来自田野村头的传唱现场,是真实生动的原生态文化样本,对高台本地地域文化史的书写与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作者万有文)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7016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2631810